[中图分类号]J1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53(2017)05-0028-12 DOI:10.13574/j.cnki.artsexp.2017.05.002 新安画派重要画家戴本孝(1621~1693年)是明末抗清志士戴重(1601~1646年)的长子。在1645年清兵南下湖州之际,戴重结太湖义旅,转战数月后,中箭受伤,绝食而死。在临终前,戴重留下遗训“我死,第殓以常服,此我自吴兴以来血肉淋漓,庶以上觐先帝于九京耳”“尔兄弟只宜固贫力学,或习医卜以隐,万万不可学举子业。其守我将死之言!”①他的遗训不但表明了自己对将覆之明朝的一片忠心,也给儿子们日后的出处留下戒律。 戴本孝谨遵父亲遗训,在乙酉(1645年)后二十年隐居在安徽和州迢迢谷,成为一个明遗民文人。1665年,戴本孝步入四十五岁,此时戴氏四兄弟已去世二人,仅剩务旃(戴本孝字务旃)、无忝(其弟戴移孝字无忝)两弟兄②。是年除夕,戴本孝有诗:“一生诗送岁,不欲问余生。泉石知寒性,乾坤惜令名。鸟惊盍旦苦,酒爱忍冬清。纸笔虽堪好,空山且自耕”。③诗中除了满溢着遗民穷愁隐忍的坚韧自持以外,还流露出一丝落寞的身世之悲。 不知为何,次年(1666年)的元旦,戴本孝忽然有了“北游”的计划,而且很可能于正月便匆匆启程。根据《余生诗稿》的诗歌线索,可以探知其北游的大致路线如下:1666年,戴本孝与犀水④、率庵⑤、云子四人一行⑥,自安徽和州迢迢谷(图1)出发北上,取道滁州的全椒县,度滁山,过珠龙镇、清流关、泗州,而后经江苏宿迁、山东临沂、蒙阴,登泰山,过直隶阜城、涿州,一路北上至宣化府的上谷,投奔一名在边塞署中任职的朋友——“观庄”⑦。关于此次戴本孝与率庵、犀水、云子、观庄在上谷的聚首,在戴本孝《余生诗稿》中有《过观庄上谷署中即事醉歌》⑧,而吴盛藻(观庄)的《天门集》中则有《醉歌同项犀水马云子戴务旃》⑨,两诗不但情境内容呼应,用韵也一致,可以看出是写于同一天的唱和乐府诗。寓居上谷的半年多期间,戴本孝过巩华城,悼明陵,过居庸关,于明武宗行宫故址、土木堡等地怀古,登张家口城楼,写下了不少诗文。1667年,戴本孝来到了京师,进行了交游、投赠、吊古、纪时事等一系列文化活动。1668年四月戴本孝与犀水、率庵相别于京师,赴华山,途中迂道山西太原黑松岭,访著名遗民傅山、傅眉,在洪洞遇到复社名士顾杲之子顾当如并赠诗,在华山脚下访遗民王弘撰于独鹤亭,之后登华山赋诗并绘制《华山十二景图册》(《穰梨馆过眼录》名其《华岳全图册》),盘桓四个月图成,年底返家⑩(图2)。
图1 清代和州地图(作者据《光绪直隶和州志》拼接、标记)
图2 戴本孝1666~1668年北游路线图(根据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绘制)
图3 戴本孝《赠冒青山水图册》,(之六)19×13.1cm,纸本设色,上海博物馆藏
图4 戴本孝《赠冒青山水图册》(之八),19×13.1cm,纸本设色,上海博物馆藏 在这次为期三年的行程中,戴本孝沿途拜访著名诗人、画家,也遇到了前来京城“逐富贵”(11)的冒青若(12),并赠他《山水册》八页(图3、图4),而根据王士禛《渔洋诗话》《池北偶谈》的记载,戴本孝也将内容相同的册页赠予过王士禛(13)。王士禛在他的著作中记录了其中两篇诗文,此册页的内容与题诗也因此远播。北游后期创作的具有对景写生性质的《华山十二景图册》(图5)更成为戴本孝一生行状中的标志性事件被记载,且华山的主题在他以后的绘画中也时时出现,其中华山毛女洞的形象更是被提取出来,成为以后作画中屡次出现的遗民意象。戴本孝此次北游访傅山虽不遇,但为十年后为傅山作《山水册》十六页埋下了伏笔。
图5 戴本孝《华山十二景图册》其十二21.2×16.7cm,上海博物馆藏 一、北游的出发即为“余生”的开端 戴本孝将自己的诗文亲订为“前生”(14)和“余生”二稿,我们今天能看到“守砚庵藏版”的《余生诗稿》(图6)流传下来。奇怪的是,作为一个遗民画家,戴本孝“前生”与“余生”之分,并非像很多明遗民更名易字那样以易代之际为界。如顾炎武初名绛,字忠清,乙酉后更名炎武,字宁人;金俊明初名衮,明亡后改名俊明;查继佐把自己的集子分为“先甲集”和“后甲集”(甲指甲申)(15)。而戴本孝诗文集的分界线是1665年,原因何在?由其《余生诗稿》王楫序与自序中可一探缘由:“昔河村先生绝粒之年仅四十有五,今务旃之年已逾指使,裒其生平之诗凡四十五年以上者,命曰‘前生稿’,以后者则曰‘余生’,是其孝思之感,身世之悲”(16),“嗟予以是岁倏亦四十五年矣,与先君子易箦之期适同,不觉涕颐如汗哀哽不能言。”(17)。《余生诗稿》所录诗歌始于1665年乙巳除夕,此年戴本孝四十五岁,也正是其父亲戴重绝食而死时的年龄。戴本孝将四十五岁之前的诗文订为《前生诗稿》,之后的命名为《余生诗稿》,可以看出,他的诗稿分期与“四十五”这个数字大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