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之于今天的教育,有着怎样的意义?历经时间长河大浪淘沙的经史子集,由古至今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我们如何传给下一代,成为滋养他们的根系,涵育他们的营养?穿汉服,学茶道,颂诗书,抚古琴……流行的中国风,或许能带给人们一些传统文化熏染。而要让中国文化真正成为中国人生命之树的根,从小抓起的国学教育也许是关键。让一代代人在古典经典的阅读中,在中国诗词的吟诵中,获得文化认同与自信。让我们的孩子成长为有中国根基的多元人才,有中国文脉的世界公民。 国学不是教育奢侈品,是标配 夏日周末,浦江学堂的教室里传来诵读《论语》的声音,朗朗读书声让聒噪的夏日变得宁静起来。这些孩子将用五年的时间,每周末学习并背诵《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内七篇)《六祖坛经》这七部国学经典。 比起奥数、外语兴趣班门外的热络,这里有一份优雅的清静,孩子读书,陪同的家长们教室外也人手一卷。记者向浦江学堂创办者,著名文化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鲍鹏山提问:“浦江学堂这么难上,是不是说孩子学国学,在今天还是一部分精英家庭或优质中小学的奢侈品?”鲍鹏山说:“不是,也不应该是,我们不仅在北京授课,也在小镇开讲,虽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坐进浦江学堂的课堂,但其实国学是最公平的教育,因为它教育成本低,没有门槛,甚至不需要老师,开卷就有得。一个人可以一辈子不会弹钢琴,但不能一辈子不懂事,而这个国学经典就是教孩子为人处事的。” 鲍鹏山说自己最大的愿望是国学能纳入基础教育,因为他认为国学不应该是一部分孩子的加分课,而应该是一个人受教育的标配、国家教育的标配。 其实,他的愿望正是教育部门大力推动的工作,教育部长陈宝生将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走进校园概括为三个工程: 固本工程,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从小学到大学。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流融汇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采取果断措施,中国人的重心就会发生漂移。 铸魂工程,融汇到教材体系中去。优秀传统文化里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如果我们不把这些东西继承下来,在教育过程中没能让我们的学生了解、继承,他的人生就会发生方向上的偏离。 底色工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待人接物,行为方式怎么调整,优秀传统文化都有丰富的阐述。 陈宝生部长强调,要针对各个学段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进入教科书。在校园文化里面,传统的戏曲、国画、书法,甚至包括中医药,还包括传统体育,如武术、太极等等。不仅要进校园,还要出国境,讲好中国故事。 教育不是输液,是慢养 采访中,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北京府学胡同小学正在举行“书香·抒韵满学府”的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二年级十三班的孩子用诗歌剧的形式回顾从上古到近代的经典诗词,听着孩子们稚气清亮的声音诵读:“投我以木桃,报之于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朗诵结束后唤过一个男孩,问他知道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吗?他欢快地答道:“就是给别人的永远要比人家给你的多一点,这样别人才会和你永远做朋友,世界才会和平。” 《诗经》里的句子也能轻松解读,这绝非一日之功。曾获得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一等奖的语文老师杜薇告诉记者,她每次带一年级时,都会给每个孩子送一本古诗书当做入学礼物,二年级时又开始带着学生们学习一套十二本的国学读本,从《陋室铭》到《将进酒》,从《千字文》到《笠翁对韵》,孩子们从中得到的绝不仅仅只是表演或背诵的词句,更是内在的营养,是中国人的审美、情怀、志向、生活方式等等。杜老师说,和学习课本时她讲孩子们听不同,这种国学学习是师生一起背诵,共同成长。北京的一个大风天,她带着全班玩“飞花令”,孩子们几乎每个人都能接上不重复的和风有关的古诗文,有些诗句甚至她也觉得新鲜,就去“求教”这些孩子。 鲍鹏山说我们常常低估孩子的水平,认为他们只能理解喜洋洋与灰太郎,其实非也,我们的古人能在幼童时读“四书”,今天的孩子也照样能读并且会有自己的理解。比如浦江学堂的孩子,启蒙阶段背完一本《论语》,知识有了,人生道理有了,孩子还在书中结识了一群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朋友。 第二届中国诗词大会冠军,复旦附中在读的16岁女孩武亦姝瓢逸出挑,从容淡定,写得一手好字,熟背两千多首古诗词。 让很多人印象颇深的是她在某场飞花令环节脱口而出“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现场评委拍案:“这肯定是童子功,从小积累到现在!”武亦姝脱口而出的诗句,就出自复旦附中的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阅读》,一共六册,第一册就选了《诗经·七月》。而武亦姝的课外书单还有《庄子》、陆游《剑南诗稿》《放翁词》、晏几道《小山词》、沈复《浮生六记》、王国维《人间词话》等。 我们的孩子赶上了这样一个兼容并蓄的时代。我们好奇,这样一些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年代长大的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为人处世会有什么不同?会有谦谦君子之风吗?不管学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职业都会有一份中国文化的底色吗? 文化不是招摇的树冠,是根系 复兴国学成风潮,难免有人应景。比如在大操场上铺陈开来,摆上洗脚盆,让孩子跪地给父母洗脚,诸如此类。鲍鹏山说这种活动邀请他从来都不去,因为曲解了中国传统。中国人讲孝道,但这种生硬的行为打破了中国人的含蓄,这种幼稚了孝文化的表面文章也会令人尴尬,让孩子抵触。国学是标配,但也是高级的,它不是用来应景的,而是涵养一个人,帮他形成价值观的“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