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人口分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  

作 者:

作者简介:
曾永明(1986- ),男,江西吉安人,江西财经大学生态经济研究院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地理和经济地理,E-mail:zengyongmings@163.com;张利国,江西财经大学生态经济研究院。中国 江西 南昌 330013

原文出处:
经济地理

内容提要:

考虑到空间自相关在人口分布和经济增长中存在的普遍性,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地区溢出模型,在理论上纳入空间因素,在实证上应用消除空间依赖性的空间计量方法,分析了人口分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主要结论有:①空间自相关检验显示,人口密度和经济增长都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②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模型证实人口分布对经济增长既有集聚效应也有拥挤效应,理论上两者存在倒“U”型关系;③通过全球126个国家1992—2012年空间面板数据验证了人口密度与经济增长倒“U”型的关系;④本文弥补了既有研究缺乏空间视角、忽视空间自相关性而结论有失严谨的不足;未来相关研究中,应该多加考虑空间计量方法,发挥地理和空间视角的优势。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8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1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7)10-0017-10

      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主题为《重塑世界经济地理》,从全球视角阐释地理要素(包括密度、距离和分割,英文分别为Density、Distance和Division,简称“3-Ds”)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1]。该报告用一系列历史数据和空间数据解释了人口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给人口分布在经济社会,尤其是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做了坚实的论证,也让人口集聚研究提升到了未曾有过的高度,国际上关于“空间主题”的研究影响渐升。就中国而言,在低生育率、人口红利削弱的背景下,人口分布的作用在经济活动的作用却越来越明显。2014年1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胡焕庸线怎么破”之问使人口分布研究再次成为热点,显然80多年前提出的“胡焕庸线”在当代不仅是人口地理问题,更是一个空间经济问题。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主体功能区等重大区域布局问题面前,人口分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不过在人口学与经济学研究领域有一个值得思考的事实是:关于人口数量和素质、人力资本、人口结构、人口流迁等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都非常成熟,但人口分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并未如此。Yuri A就坦言,“尽管人口密度①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经济学研究领域研究并不多”[2]。梳理既有关于人口分布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成果,可分成两个主要研究方向:一是人口分布对经济增长的聚集效应(正外部性)研究;二是人口分布对经济增长的拥挤效应(负外部性)研究。

      聚集效应研究中,2009年的世界发展报告全面总结人口分布对经济增长的聚集效应,透过大量数据和证据分析了人口聚集与经济聚集的事实。“聚集”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有聚集效应或者说溢出效应。比如产业聚集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包括交通成本和信息成本,由此带来经济增长的速度比非聚集区要快。Schumpeter就认为经济增长与产业聚集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指出创新存在空间聚集性,聚集也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这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3]。具体到人口集聚研究中,城市是最典型的人口聚集区,研究成果丰富,Segal、Henderson、于婷婷、陈得文、尹德挺、张艳等学者[4-9]关注城市人口聚集规模、分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他们研究发现,一般大城市生产率比较高。

      拥挤效应研究中,借鉴生物种群“密度制约(Density Dependent)”理论,即种群的动态发展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10],引申到人口密度制约时常称为“拥挤效应”,比如资源短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成本上升等。具体到人口拥挤,城市病和过度人口城镇化是经典案例,尤以南美洲国家为典型,比如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等,城镇化率甚至超过了80%,但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11],而以贫民窟为代表的人口拥挤区的环境最为恶劣,这已成为标志性的拥挤效应案例。理论研究方面,以人口城镇化为背景的拥挤效应研究成果较多,而其中威廉姆森假说则是最为熟知的理论之一,对于该理论假说的检验也层出不穷[12-15]。

      纵观既有研究,尽管成果丰富,但依然还有值得商榷的问题。第一,研究空间分布异质性但没有有效处理空间自相关问题。有些研究已经考虑到了空间自相关的存在,也非常清楚其忽视空间异质性的后果,甚至表明其研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空间相互作用”,但最终仍然没有用空间计量方法进行研究[16]。没有考虑空间相关性或空间依赖性,显然是一个重大不足。第二,基本以验证分析为主,缺乏有效的基础理论支撑。纵观文献综述中的实证研究,基本上遵循“观察到聚集效应和拥挤效应后进行验证”的思路,尽管不能因此就否定这些实证研究的科学性,但或多或少会影响到研究的严谨性。比如,徐继业等的研究中就是用三次曲线方程进行实证研究,不过并未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17]。第三,部分研究结论的严谨性值得商榷。理论上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是聚集效应和拥挤效应并存,实证研究时应该是两者的系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向与现实相符,而且系数检验都显著才是“严谨”的验证,但不少研究并没有得到可靠的结果[13,18]。

      鉴于既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就人口分布对经济增长影响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模型,构建本文研究的理论模型,将人口分布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框架,阐释集聚效应和拥挤效应的作用机制,推导出人口密度与经济增长的特征。基于理论分析设定实证计量模型,应用弥补传统研究中忽视空间自相关性的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对全球126个国家1992—2012年的数据进行检验②。最后依据理论和实证研究,给出简要的研究结论和启示。

      1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人口密度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构建

      纵观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如果说有一个因素在经济发展政策中被严重忽视了,那么这个因素就是“空间”[19]。1990年代初以保罗·克鲁格曼为核心的经济学者开创了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NEG,又名空间经济学),将空间这一长期被主流经济学家抛弃的元素引入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分析理论框架中[20]。当前,“空间经济已成为当代经济学中最激动人心的领域之一,空间经济理论被视为不完全竞争与收益递增革命的第四次浪潮”[21]。本文基于Baldwin地区溢出模型理论,遵循Baldwin对拥挤效应的设定[22],对假设进行扩展,引入人口密度和区域面积,导出含拥挤效应的地区溢出模型的基本框架和理论模型。

      1.1 模型基本假设

      经济系统是由两个区域(南部和北部,其中后文中带“*”表示南部,“w”表示世界或全球,无标示表示北部)、三个主要部门(农业部门A、工业部门M和知识创造部门I)、两种要素(资本K和劳动L)构成③。农业部门遵循新古典经济经济学下的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特征,单位劳动力生产单位农产品,且农产品的交易无成本。工业部门以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为特征,工业部门以资本作为固定成本,劳动作为可变成本,工业品的交易遵循“冰山交易成本”,即每运输τ(>1)单位的产品,仅有一单位产品到达目的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