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000年的2.24万
增加到2015年的5.21万
,城市空间的外延式扩张已成为中国快速城市化建设的普遍模式。城市不断蔓延导致了大量农用地向建设用地转移,由此引发的土地利用、城乡空间转换和乡村产业发展等一系列变化,对乡村生产空间产生了巨大影响:乡村生产空间非自然性缩减导致产业规模与环境承载力的不匹配;农村青壮劳动力流失导致了乡村生产空间的利用效率低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等多元主体入驻导致了乡村生产空间内部竞争与资源配置越发错综复杂。在这一系列影响下,中国乡村生产空间正面临着“五化”(农村空心化、务农老龄化、要素非农化、农民兼业化、农业副业化)、“双高”(高成本、高风险)、“双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的新形势,同时伴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框架”的出台①,如何引导乡村生产空间发展并实现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当前中国乡村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当前对乡村生产空间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国家及社会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证应用,多集中于探讨乡村农业、工业或旅游业等单一类型空间的布局优化、格局演化及驱动机制、农户意愿及行为选择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乡村生产空间本身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单一类型的某一空间优化并不能反映乡村生产空间系统整体效应优化,迄今学界尚未明确提出“乡村生产空间系统”概念及其相关问题域,因此,本文将系统论思想引入乡村生产空间研究,并提出了“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理念,通过界定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内涵,初步构建了开展研究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研究的基本框架,旨在夯实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研究的理论基础,指导乡村生产空间发展实践。 2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思想缘起 乡村地域是乡村人口及其各项社会经济活动组成的一个整体,它利用周围环境实现其获取产品与服务的目的,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乡村聚落,也形成了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具有专门化特征,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特定的功能区,展现了“人”与“地”相互作用关系。人地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是具有区域性和系统性的。因此,要厘清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理论内涵,必须明确“人”和“地”这两方面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交织在一起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论溯源。地理学将地球表层作为人类活动的空间来研究,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与关系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郑度等,2001)。梳理地理学与空间、行为空间与空间行为、“空间的生产”理论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术思想,有助于准确地诠释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内涵和本质,即其思想缘起。 2.1 地理学与空间 空间是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地理空间本身是被各种各样的物质、能量或者实物所充盈;同时地理空间又是一个框架,各种事实和事件均处于这个框架之中。人们在讨论空间、描述空间以及分析空间时,意味着人们从概念上而不是事实上将空间从实体中分离出来,其理论与实践源于事实和事件的空间概念化,以及某种想象发生或预见的空间效应(大卫·哈维,1996)。尽管地理学各分支学科对地理空间的理解各具特色(孙中伟等,2014),但总体上经历了由单一走向多维、从客观实体到观念感知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一是人文社会科学思想的渗透。自19世纪人文地理学开始从自然地理学中分离,地理学者就广泛引入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观点,脱离传统区域描述来讨论人与区域环境的关系,使地理空间由实体领域发展到观念领域;20世纪90年代由于地理学的文化转向,哲学和心理学的理念深刻影响着地理学,地理空间的研究更倾向于对地理空间本质和空间感知等领域;二是经济地理空间模型的丰富和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的计量革命为地理学创造了工业、农业等大量区位模型,90年代的信息革命催生出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又使地理学者对空间的认知从物质世界拓展到虚拟世界,孕育出信息空间和网络空间,空间哲学与空间思维得以发展(张晓祥,2014)。因此,在论及乡村生产空间及其特征时,可把乡村生产空间概念的生成看作是一个连续统(continuum),以地理学对地理空间的独特视角和理论、方法,针对中国当前乡村生产空间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构建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研究框架,有助于探讨乡村生产空间要素流的转换机制。 2.2 行为空间与空间行为 人与环境互动关系的实质为影响空间形成的各种人类活动(柴彦威等,2006)。行为空间作为行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探讨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有意识的行为选择过程,包括人类活动地理投影形成的“行为空间”,以及表明特定空间人类行为规律的“空间行为”(张文奎,1990)。空间行为是与利用场所有关的人类知觉、选择、行为(沃姆斯利等,1988),人们对地理环境发生感应后,要作出判断,也即作出选择,然后决定处事和行为(陈傳康,1985)。空间行为是行为主体在城市空间制约下的选择结果,同时由于行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人类行为对城市空间同样有着塑造与再塑造的作用(柴彦威,2014)。简言之,行为空间表明人类活动地理投影形成的行为结果;空间行为表明特定空间人类行为规律。这些思想能诠释乡村生产空间系统中利益相关者的行为选择与行为实践,为总结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多元行为主体的微观行为选择和空间行为规律提供思想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