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孙分裂与民初政局

作 者:

作者简介:
郝兴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北京 100006

原文出处:
广东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汤化龙和孙洪伊同为进步党中坚,自1909年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相识以后,相交、相知近十年。随着袁世凯集权活动的升级,二人在反袁态度上产生重大分歧。护国战争爆发后,在联合反袁的契机下,孙洪伊与国民党日相接近,政见亦渐趋一致,与汤化龙等人开始貌合神离。战后,孙、汤发表不党宣言,进步党势力一分为三。彼时孙取联合孙中山与直系以制段的策略,汤则取联合梁启超和段祺瑞的路径,政治变革路线的不同选择导致二人在国会重开后变为政敌。嗣后,汤、孙及其追随者因府院之争矛盾和误解加深,间或有意气用事,以至双方在国会中势同水火,既恶化了二人的私交,也影响了国会功能的正常运作,成为研究系日后支持段祺瑞解散国会,成立临时参议院的原因之一。汤、孙分歧、分裂与交恶之历程,反映二人在政治立场上存在稳健与激进之别,而这一分歧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使民初政局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以个人与派系之争为重要变数的困境。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8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4X(2017)06-0112-11

       1916年护国战争结束后,政界各种力量、各种思想不断分化重组。同为进步党中坚的汤化龙和孙洪伊始则志同道合,继则背道而驰,走向不同阵营。二人的分裂与交恶,不但使昔日针芥相投的朋友变成针锋相对的政敌,且深刻影响进步党的走向、府院之争以及1917年国会解散等政治问题。汤孙关系的转变对于民初政局的影响值得深究,然学界目前鲜有细致讨论,且对二人关系的演变存在一定误判,相关资料亦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①本文拟厘清汤孙交恶的过程,进而分析进步党人在政改道路上的认知、选择及其逻辑,透视进步党内部的人事关系与护国战争、府院之争等民初重要政治事件间的复杂纠葛。

       一、反袁态度和而不同

       汤化龙与孙洪伊在清末国会请愿运动中相识相知,结下深厚友谊,后在民初组党风潮中成为追求政党政治的同路人。1912年4月,他们携手创建了共和建设讨论会。孙认为该会“有历共甘苦患难不渝之友”,“有互相爱护之精神”②。讨论会在谋求与各团体合并时,孙洪伊被推为谈判代表之一③。后汤因赴京就临时参议院职,遂将上海本部会务交由孙洪伊主持,孙不负重托,多方奔走合并事宜,为民主党成立用力颇多。

       1913年4月,为抗衡国民党,民主党、共和党、公民党在袁世凯的支持下合组为进步党。该党秉持“稳健”、“温和”立场,推行和平改革,期造成两大政党对峙之象。④汤化龙任理事,孙洪伊任党务部副部长。汤孙同为进步党重要成员,本应戮力同心,致力于政党政治,却有时人认为二人不久即分裂。如进步党党员华觉明回忆说:“1913年2月29日,共和、民主、统一三党合并而为进步党……未几,孙洪伊对于党内的民主派汤化龙、林长民等发生意见,就率领他的亲信议员王乃昌、牟琳、彭介石、时功玖、周恭寿、谢远涵等三十余人脱离进步党,参加国民党,当时称他们为国民党的小孙派。”⑤究竟孙何时何因对汤产生意见而致分裂,华觉明并没有在文中详细交代。他在另一篇回忆录中曾提到:“民国二年(1913年)5月国会成立时,孙洪伊活动竞选众议院副议长未成,而汤化龙则被选为众议院议长。孙颇怪汤不帮忙,与汤之友谊从此疏远。”⑥根据此回忆录推断,孙对汤的意见似乎是因汤不帮忙,而致脱离进步党,参加国民党,时间为1913年5月。国民党的国会议员王葆真也在回忆录中提到汤孙分裂事,称“解散国会,消灭政党,正是进步党作法自毙,而熊、梁则成了摧毁进步党的帮凶。此后,孙洪伊分子便与进步党汤化龙、梁启超等分裂,自成一派,号称小孙派,而不再谈进步党。”⑦

       这两则回忆录一则认为汤孙分裂肇始于1913年5月孙竞选众议院副议长时汤不帮忙;一则认为肇始于1914年1月袁世凯解散国会事。此后孙脱离进步党,参加国民党。事实果真如此吗?

       首先,国会解散事件中汤孙立场一致,孙洪伊系与梁启超派产生裂痕,而非汤化龙。

       汤孙在清末即为请愿召开国会的急先锋,汤氏更是平素“所迷信于国会政治者,以为立宪国必以议会为立国根本”。袁世凯欲解散国会时,汤认为进步党应在“不损国会尊严”的前提下,“始终主张维持”。⑧他几番谒袁力争,当面质问“今宪法尚未成,即国会竞寝罢,公将何以处民国?”⑨明确表示:“国会无论好坏,民主国不能无此种机关。”⑩对政府联名提出的质问书中,汤和孙均名列其中。(11)甚至在袁迟迟不开国会后,汤失望的“决意旋里,以明其洁身主义”。(12)

       因此,在解散国会事上,汤与孙同属持“绝对维持主义”的国会派,并无矛盾和分裂。与汤化龙维持国会派不同,熊梁内阁被孙洪伊等人视为内阁派。早在进步党成立之初,孙洪伊就与梁启超有所分歧。梁为了抗衡国民党,实现两大政党的愿望,对合并者“来者不拒”,孙则要求“合并对象有所选择”。(13)及至袁世凯解散国会事发,孙洪伊认为与梁过于迁就袁世凯不无关系。孙及其追随者彭介石、萧晋荣、牟琳等人甚至公开谴责熊梁(14)。国民党报纸曾报道国会解散事件称,进步党“党员中因抱恨梁之阴谋派,情激过切,对于汤之阴谋派遂未留心”(15)。该报道虽意在“揭露”政敌的“阴谋”,却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当时进步党党员矛头所向为梁派而非汤派。

       既然国会解散事件中孙汤立场一致,并未分裂,为何时人有此观点?盖不外以下两个原因:其一,基于汤梁长期以来的密切关系,将二人视为一派,混为一谈。汤梁辛亥革命前同为君主立宪派,民初政见相近,关系密切。进步党成立后,又同为执牛耳者,时人常以“汤梁并称”。(16)实际上他们各自拥有一批追随者,人事关系上也互不统属。据长期追随汤化龙和孙洪伊的李仲公所言,进步党“在形式上虽然是汤、梁合组的政团”,但在人事关系上“汤是汤,梁是梁,各有各的系统”。(17)蓝公武也曾在给梁启超的信中提到:共和建设讨论会“极重要人为汤济武、林宗孟(长民)二人,皆非与公有必不可离之关系”(18),且汤梁在成立民主党、合并进步党的过程中亦存在矛盾,因此,有学者指出:“梁、汤虽然始终合作,然似未完全糅为一体”(19)。其二,对汤化龙和袁世凯的关系认识不清,只看到了孙洪伊和袁世凯既联合又斗争的一面,却将汤视为拥袁派,忽略了汤与袁同样是既联合又斗争的关系。(2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