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7)10-0121-09 会馆最初是指民间社会以地域关系为建馆基础的同乡组织,后来向工商业组织发展。会馆之设立,或出于同乡情谊,或用于同行间协调关系,联络感情。会馆首见于明,大行于清。清代各地,商业都市或交通冲要、水陆码头,均有同乡会馆,而以京师为最集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①中外学人于民间会馆,已有大量研究,唯独对其中特殊一类即所谓“八旗会馆”,迄未有专门探讨。笔者长期关注清代旗人社会与满汉关系,对八旗会馆的兴趣亦由此而来。八旗会馆出现于晚清,主要分布于中原内地和东南沿海各都市。各地八旗会馆的基本状况如何?主要分布在哪些城市?其在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方面与民间会馆有何异同?而其发展,又与旗人(核心是满洲人)地域观的演变有何关联?以上问题,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② 晚清八旗会馆的基本情况 八旗会馆,③主要分布于中原内地及东南沿海省会城市,已知有18处,其中文献记载较详者8处,以下分别述之。 1.江苏(苏州)八旗会馆 江苏八旗会馆位于今苏州园林博物馆,现归属拙政园。拙政园为苏州名园,在阊、齐二门间,本大宏寺遗址。明嘉靖中,御史王献臣建斯园,取潘岳“拙者为政”句命名。水石林木之胜,为苏州诸园冠。清初,园归大学士陈之遴。陈宦于京师十载未归,图绘咏歌,未睹园中一树一石,及穷老投荒,穹庐绝域,此园籍没入官,为驻防将军府。驻防兵撤,又为兵备道馆。继为吴三桂婿王永康所得,崇高雕镂,备极华侈。“三藩”乱起,永康惧而先死,园籍没入官,改苏松常道新署。旋裁撤,园散为民居。历蒋氏、查氏,后归吴氏。咸丰庚申(1860),太平军陷苏州,忠王李秀成据为王府。城复,善后局发银3000两作值付吴氏,不久以园归公,暂为巡抚行辕。同治十年(1871)冬,江苏巡抚直隶南皮人张之万与右布政使恩锡、苏州织造德寿、粮储道英朴3位满洲官员倡建会馆,以价银3000、修理银2000汇交藩库,购得此园。④此即苏州八旗会馆之由来。 苏州八旗会馆,全称八旗奉直会馆。所谓“奉直”,指清代奉天和直隶地区。“八旗”与“奉直”并称,说明会馆由旗籍以及民籍的奉天、直隶三部分人群组成。这种跨省合建(或称联省合建)会馆,在民间亦常见,如山陕会馆、闽浙会馆、两广会馆等。但由旗籍人士与民籍人士合办会馆,从旗民关系(满汉关系)角度而言,却有特殊意义。清朝制度的一大特征是旗民分治,即以八旗制度统率旗人(主体是满洲人),以省府州县制度管理民人(主体是汉人),故“旗民分治”的实质还是满汉分治。自顺治元年(1644)清朝入关起,各地旗人均自为一区(无论在京师还是各驻防地),并与民人居住区彼此隔离。清中叶以来,随着旗民隔离状态逐渐剥蚀,旗民(满汉)交往日愈密切,反映在观念上的变化,莫过于彼此认同的加强。旗人主要生活在京师、畿辅、东北三地,而当地除旗人外,均生活着众多汉人。他们交往频繁,关系密切,地域认同感不断增强,以至视为同乡。这是一个长达200余年的长时段演进过程,也是八旗奉直会馆应运而生的基本背景。 苏州是东南一大都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各地商人纷至沓来,各类会馆应运而生。乾隆年间,苏州会馆已有90多所(包括公所)。有学者将苏州会馆分手工业、商业、手工商业、工匠、同乡、官商捐资合建、地方官吏创办7类。其中第六类同乡会馆,由外地在苏州商人组成,他们不分行业,按地域纽带(同省或同地区)组合在一起;八旗奉直会馆则属第七类即“地方官吏创办的会馆”,并指出:这是原籍盛京、直隶而在江南及苏州任官的同乡,为联络乡谊而建,完全是“游宦者群集之所”,与商业贸易没有直接联系。⑤作者将会馆划分为7类,自有其道理。但进一步考察,就发现苏州八旗会馆实际兼有第六、七类会馆的某些共性,首先它是按地域纽带组合的同乡会馆,只不过其“同乡”认同更为宽泛,不仅突破了旗籍民籍畛域,而且破除了省籍界限。严格讲,它并不是“地方官吏创办的会馆”,而是由外来旗民籍官员所创办,从而反映近代以来旗奉直籍官员在地域观上逐渐趋同的演变。 苏州八旗会馆曾悬有浙籍名士俞樾撰写的一副楹联:“胜迹冠吴中,有梅村诗句,衡山画图,坐对茶花思往事;名流来日下,是丰沛故家,金张贵姓,好凭酒盏话升平。”⑥吴中是苏州古名,“梅村”即吴伟业,字梅村,与钱谦益同为清初两大诗人。“衡山”是文徵明字,为明代四大画家之一。两者皆苏州人。如前述,八旗会馆前身即拙政园,文徵明曾作图记以志其胜。图中诸景凡三十有一。每一景系以一诗,诗有小引,述命名意。而清初陈之遴方盛,曾力荐吴梅村祭酒,意将虚左以待,及梅村至京,之遴已败,故梅村作《拙政园山茶歌》,感慨惋惜,有不能明言之情。⑦可知楹联上联是借文衡山、吴梅村两名士与拙政园渊源,彰显名园胜迹之非同凡响。“日下”指京城,也是旗人最大聚居地。满洲皇室爱新觉罗氏,“爱新”汉译为“金”,此处“金张贵姓”的“金”,应指旗籍满洲官员,他们或出身世胄,是典型的“丰沛故家”;“金张贵姓”的“张”,是汉人大姓,此处应泛指民籍官民。这楹联,生动概括了会馆在旗民籍乡人共同倡始下设立的事实。此一事实,在各地八旗会馆中具有普遍性。楹联还表明:满汉名流,在会馆内饮酒赋诗,话旧迎新,正是他们联络感情、相与契合的重要方式。 苏州的繁盛颇得益于海运便捷,它如青岛、宁波、厦门、潮州、泉州等沿海商业城市,同样深得海运之惠,会馆设置亦多。但问题是,在上述沿海城市,唯独苏州设有八旗会馆。究其原因:苏州作为重要商市,同时亦为国家财赋重地。明朝曾在南京、苏州、杭州三地各置提督织造太监,专掌丝织品织造事宜,以供皇室消费。清沿明制,仍于三地置织造衙门,简任内务府旗人,管理织造。苏州又是苏省巡抚衙门所在地,除省级大员,担任道府州县官旗籍人士颇多。仅此两点,足证苏州八旗会馆之设并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