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理论基础与实践要求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宏达,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湖北 武汉 430079)

原文出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内容提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必须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以加强全社会的理想信念为目标引领、以大力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为任务驱动、以增强人民的“四个自信”为责任担当;在理论基础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必须科学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正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实践要求上,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维护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引领人的思想发展、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大力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建设。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8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7)12-0010-06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传家宝,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和中心环节,是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与中华民族特色的专门概念”[1],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以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理论为指导,在适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2](P2)。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同时强调“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必须坚持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理论基础和实践要求。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从根本上说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方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从其发展的基本规律看,既围绕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有着相对独立的任务目标、工作内容、方式方法等;同时又贯穿于各项具体工作之中,起着政治保障、思想引领、动力激发、关系协调等独特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既要从总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的发展要求,也要从学科特殊性上明确自身顺应新时代发展的历史使命。

       1.最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位,决定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以加强全社会的理想信念教育为目标引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从历史和现实结合的角度看,新时代是历史上最接近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也是党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相结合,最有信心和能力实现共同理想的时代。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的成就,中华民族不仅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的奋斗目标,而且正在向“强起来”的奋斗目标跨越。新时代正处在“富起来”向“强起来”跨越的关键性阶段,如何在全社会凝聚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奋斗的共识,在全社会树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的共同信仰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社会要是没有这样的信仰,就不会欣欣向荣;甚至可以说,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不存在”[3](P524)。思想政治教育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必须广泛开展全社会的理想信念教育,以目标引领突出自身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中的首要地位,一方面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实现“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引导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地艰苦奋斗、更加地勠力同心。

       2.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方位,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力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为任务驱动。带领广大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的生活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看,新时代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不仅包括物质的现代化,也包括精神的现代化;不仅包括国家管理、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等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论断体现了党的奋斗目标与人的发展本质的高度统一性。需要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4](P514),“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从而某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某种新的生产对象具有何等意义: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5](P339)。新时代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一方面必须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充分地尊重、关注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必须大力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对人们的具体需要在内容上进行引导、在层次上进行提升。在这样的历史方位上,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力于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以任务驱动发挥自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一方面,正确引导人们关注个人利益及其满足的道德路径和合法路径的选择,既充分满足每一个人的物质利益需要,又尽量避免人的物本化倾向,将物质需要的满足与精神需要的满足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正确引导社会对于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性关系的认识,既尊重每一个个体需要的丰富性和个性的多样性,又要倡导劳动光荣、追求崇高等价值观念,使人们能够正确对待物质文化生活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之间的统一性,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等,将享受美好生活与创造美好生活有机统一起来。

       3.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并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历史方位,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以增强人民的“四个自信”为责任担当。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全人类的解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从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的角度看,经过近四十年的努力,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的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不仅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无比正确性和先进性,而且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垄断模式,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世界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解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既要始终立足于我国自身的安全和稳定,通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来提高综合国力,从而不断提高我国参与国际社会治理与事务合作的话语权和参与权;同时也要从发展道路、指导思想、政治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始终坚持和倡导中国特色发展模式,通过积极地开展创造性、引领性的工作为人类解决共同的问题贡献力量。思想政治教育顺应这一历史方位的发展要求,必须担当大力增强我国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强烈的担当意识履行自身在保障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根本职责。一方面,要进一步坚定人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引导人民更加自觉地反对和抵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历史虚无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蚀与渗透,坚决维护国家的领土统一和安全稳定,以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要坚定人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以更宽广的胸怀不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