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社会教育是指人们在学校和家庭以外场所进行的,影响青年思想意识、增进青年知识和技能的社会活动。青年受教育可以来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但是,人们常常把眼光盯在学校教育上,忽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学校之外的社会教育也很重要。不管你重视不重视,社会教育总是存在,而且无时无刻不在影响青年的成长。当代青年处在信息化社会中,所接受的不可能是单一的、孤立的教育,而是一个多种形态相互融合、成体系的教育。与以往相比,今天的青年教育具有更独特的含义、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多样的方式,对青年思想观念和文化知识的影响更为显著。为了实现青年教育的目的,我们应该利用众多的教育形式、丰富的教育资源、广泛的教育场所,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形式、学校资源、学校场所。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并行不悖,那种把社会教育作为对学校教育补充的认识是有失偏颇的,会使得社会教育沦为附属地位,失去独立的教育功能。事实上,社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活动,应该与学校教育平行并进。社会教育是青年教育的重要形式,是青年成长的重要渠道。 目前,青年社会教育的理念没有能够成为教育理论界的共识,也没有纳入教育行政的范畴,这导致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能合拍,教育的拉力没能汇聚到一个方向,制约着青年的成长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7年4月发布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把加强社会教育作为青年发展的一项措施,提出要“加大青年社会教育投入”,“创造社会教育良好环境”,“实现对青年教育空间的全覆盖”。这就指出了青年社会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于如何开展青年社会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育实践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只有阐明青年社会教育的理论依据,我们才能充分认识青年社会教育的独特功能,准确把握青年社会教育的独特内容和方式,深入推进青年社会教育的实践。青年社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的独立存在和独特品格,可以从诸多教育理论中找到依据,其中,最直接的是多元智力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学习化社会理论。 一、从多元智力理论看青年社会教育 1.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内涵 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开发人的智力,但人们对于智力的含义存在不同的看法。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说,人的智力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1]。这个智力定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根据这个智力定义,他认为,人有以下九种智力:一是“言语—语言智力”。指的是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顺利而有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他人交流。二是“逻辑—数理智力”。指的是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能力,表现为个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进行运算和逻辑推理等。三是“视觉—空间智力”。指的是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图形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四是“音乐—节奏智力”。指的是个人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歌唱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五是“身体—运动智力”。指的是人的身体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表现为用身体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六是“人际交往智力”。指的是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做出有效回应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觉察、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做出适当的回应。七是“自我内省智力”,指的是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较好地意识和评价自己的动机、情绪、个性等,并且有意识地运用这些信息去调适自己生活的能力。八是“自然观察者智力”,指的是人们辨别生物(植物和动物)以及敏锐感知自然界其他特征(云朵、石头等的形状)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认识到其他物种或类似物种的存在,能够把几种物种之间的关系罗列出来等。九是“存在智力”,指的是寻找生命的重要性、死亡的意义、身体和心理世界的最终命运,以及沉浸在艺术领域内的种种深奥经验中给自己定位的能力等。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以上九种智力,这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 多元智力理论是建立在对学校单一智力测验的批评之上的。加德纳认为,传统的智力理论过分狭隘,以传统智力观为基础的众多智力测验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一个人的能力。学校在教学中,用标准化的纸笔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衡量。这种纸笔测验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是只能测试部分智力,主要是“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以及部分“视觉—空间智力”,而其他方面的智力则被忽视。二是只是纸上的测试,没有考虑到各种智力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标准化试题只需人们重复或再认以前所记住的内容即可,因而是非情景化的。事实上,每一名学生都是具有多种智力组合的个体,而不是只拥有单一的、用纸笔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智力的个体。多元智力理论“并不建立在考试以及与考试分数相关的数据基础上”[2]。这些考试难以准确预测学生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以后的潜力和表现。一名学生可以凭某些智力进入名牌学校,但“一旦离开学校,是否仍然能有良好的表现,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拥有和能否运用除此之外的一些智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