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73(2017)09-0076-06 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华传统美德的扬弃继承和创新发展,他的一系列论述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站在时代的高度,满怀对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深情,深刻总结、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对待中华传统美德的思想主张,蕴含着对传统美德继承和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当代中国道德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要遵循。 一、为什么要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存在过的、在今天仍有着生命力的优秀道德理论、规范、行为等的总和。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广泛,从不同视角可以概括出许许多多的内容。从时间上看,中华传统美德应该包括古代、近代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道德传统。本文主要从中国古代传统美德的意义上进行阐述。就具体内容而言,中华传统美德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表现为道德观念、规范和思想理论,也有行为方式方面的,表现为道德生活的各类形态,这种行为方式在中国历史上客观存在并为人们所赞颂,影响并规范后人的道德实践。在思想观念层面,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一般地说,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道家等为主要代表,作为思想理论和观念形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主要体现在他们的思想理论之中。由于中国特定历史原因,儒家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美德,是现实的需要,是道德文化发展和价值观培育践行的必然要求。 第一,从现实需要和考量上看,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源泉。人不仅是生物存在,更是文化存在。人的思维、思想、道德等精神力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行为,是人的类本质特征。而人的社会实践的“软件”支持正源于人的精神世界,如知、情、意,观念、理想、信念等的存在。人作为文化生成物,既是当下文化塑造的结果,也离不开各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成的影响。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塑造着其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p.170)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无不延续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无不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华传统美德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影响着社会的风俗习惯、文明风尚。传统美德既以道德文化基因的方式融入当代人的品性素养之中,同时,传统美德又不是独立存在物,它依靠人而存在、通过人们的日常交往实践而体现,依靠家庭、学校、社会等的教化而为人们所认同、接受,纳入日常伦理价值规范践行之中。教化过程就包含着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弘扬和发展,即传统美德融入新的时代内容和特点,为当代人和社会发展服务,从而成为当代人和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指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2](p.41)继承和发展传统美德就是传承我们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力量,为今天的实践服务。“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p.164)继承和发展传统美德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应用、践行,为了化人、育人。传统美德延续着中华伦理和文化的基因,对应着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具有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天然优势,对人的道德品行的影响能产生恰似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是当代中国道德观和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中,如文明、和谐、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许多表述都可以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找到传统资源和文化基因。可以说,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离不开中华传统美德的滋养。 第二,从民族精神命脉的守护上看,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是我们的精神命脉,继承和发展传统美德是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应有内容,是塑造中华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传统美德从道德上回答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培育了中华民族坚强的道德品质,使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生生不息、越挫越勇、屹立不倒,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不曾中断。中国人的民族性格、道德风貌、意志品质等,都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塑造和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道德标识。丢掉了这些,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就丧失了民族精神力量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也就失去了内生的精神动力。习近平非常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民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意义,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3](p.4)他在谈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强调:“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p.164)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1](p.164)丢掉传统文化和美德,就丧失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我们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就会成为无根的浮萍。 第三,从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上看,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美德将为人类文明、道德的发展,解决当代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难题提供可资利用的道德资源,为人类道德发展、应对当代人类发展共同面临的挑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整体性思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征,这明显体现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注重从整体看待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天人合一”、“大同世界”、“尚和合”的主张都体现了这一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①这一被认为具有世界伦理意义的命题,也可以说是从整体出发而得出的结论,那就是它强调采取一种行为,应设身处地考虑问题,而不能仅考虑自己,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就不要强加于他人。这就是一种整体的视角,把自己放到与他人、群体的利害关系中去考虑、做出取舍。当今时代,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正日益变成地球村。然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个体性利益以及某些国家出于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考量,使西方国家往往缺乏一种世界整体性关怀,在国际关系中缺乏一种互利共赢的伦理判断和取舍,而常常诉诸本国利益优先,这一价值观判断无法获得大多数国家人民的赞赏。而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整体性思维则对这一偏颇价值观具有修补、匡正作用。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当代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伦理都极具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