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重回课堂》一书里面的一段话: 不要再吐槽中国教育,也不要一味地追捧西方教育。实际上中国教育的“教”已经做得很好了,老师们尽到了该做的责任,学生们也很勤奋,所以中国留学生去国外留学的,文化水平并不差。但是中国的“育”做得不好,甚至是很差。 实际上,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学生都是做到了“育”的,只是社会对成绩的要求,不允许教师花太多时间在“育”上。 教育本来就是学校和家长共同教育的结果,学校教和育都是公共常识课,但能够给予个体成长的“育”,主要在家长身上。 下面这些方面是老师无法花费那么多时间去教的—— 一、礼貌的举止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跌跌撞撞的小朋友,有些小朋友撞到人会立刻说“对不起”,甚至会说“我不是故意的,请你原谅我……”也会有不以为意地转身跑掉,甚至冲你做鬼脸的小朋友…… 脾气不好的大人遇到第一类小朋友再生气也会说“没关系”,谁愿意为难一个懂得道歉的小朋友呢?但遇到第二类小朋友我想再有涵养的大人,也会在心里说“没家教”。 “宝贝,见到认识的人要先打招呼。” “受到别人的任何恩惠和帮助,一定要说‘谢谢’的哦。” “做了给别人添麻烦的事情必须要当面道歉噢,知道吗?” “公共场合,小声说话,只要和你对话的人能听见就可以。” 这些生活细节是老师无法触及的,孩子为人处事的修养只能父母来教! 二、阅读的习惯 在教育功利化的学校中,孩子的阅读时间被各种安排一再挤压,想在学校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真的不现实。 而阅读对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我想大多数的父母都明白。只是很多父母都苦于没有方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同时共读能增强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加深彼此的情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从而得到安全感,形成健康的人格。 1.带孩子去书店 让孩子徜徉在书的海洋中,通过书店的环境感受读书的氛围。书店就是像一个“磁场”,孩子去的次数多了,也就产生了“效应”,在书店,不用教他们,他们就会翻开来读。 2.读书给孩子听 孩子最初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来源于倾听。父母经常给孩子读一些经典童话或寓言,让孩子从小就感受到书中的快乐和情趣。 3.与孩子共读书 与孩子分享名家经典,对父母自身是一种情操陶冶,对孩子更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孩子在读书时心灵得到滋润,得到净化。 三、自信的性格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很自信,但自信不是天生的。 在学校孩子众多,想要老师对每一个孩子保持赞赏,时刻鼓励是不可能的,那不妨在家里多鼓励孩子,为孩子树立自信心。 1.认真对待孩子的要求。经常忽视孩子的需要,会让他因不被重视而失去信心。 2.周末带孩子出游,征求他的意见。给他选择的范围,让他自己做出选择,会增添对自己的信心。 3.孩子犯错误时不要嘲笑他,换个时间再教他。不要当众指出,或者当时刻意强调。 4.孩子提出问题,耐心倾听。如果你回答不了,老实告诉他。让他知道任何人都有做不到的事情,打消他对别人的敬畏心理,从而增加自信。 5.用商量的口气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给妈妈倒杯水,好吗?”让孩子知道被人需要,是提高他自信心的最好方法。 6.让孩子在家中最醒目的墙面上张贴他的涂鸦之作。在柜子上为孩子做个陈列架,陈列他的奖状、小制作。荣誉感最能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7.给孩子一个房间,让他有一个自由玩耍、不受束缚的小天地。 8.总是拿比他强的孩子和他比较,最能挫败孩子的自信。不对孩子说:“邻居家的孩子都会了,你怎么还不会!”哪怕他真的比别的孩子差。 四、自我管理的能力 很多家长怕累着孩子,认为孩子还小,所以事必躬亲。其实这在一点点地让孩子认为什么事情都有家长,给他们一种依赖感。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也会让孩子错失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机会。 爸爸妈妈要学会放手,试着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慢慢地他们也会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渐渐地学会自我控制。 对于2岁左右的孩子,爸爸妈妈要开始积极引导他养成良好的作息,洗漱、饮食、如厕等习惯。 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爸爸妈妈就要开始制定有针对性的“家规”,有赏有罚,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如:长时间看电视、沉迷游戏、打人、抢玩具等。 提示:明智的家长,会更加配合老师的工作,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回家养成好的作息时间,按时上床睡觉,早晨起床才更加有活力。 五、安全意识 老师只负责校内的安全,管不了路上的交通。无论老师嘱咐了多少遍,总是有些学生在放学路上违反交通规则。对孩子安全规则的教育,必须联合家长一起进行。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有意识地向孩子讲解一些安全常识,许多家长只知道给孩子定下种种清规戒律,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却懒于对这些限制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孩子没有理解家长不允许自己这样做的理由,认识不到这样做的危险性,一旦成人不在身边时,在好奇心或逆反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常常会做出一些危险的尝试,从而引起一些伤亡事故。 所以,家长在向孩子提出一些安全规范时,应耐心地讲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