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个“爱顶嘴”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早期教育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8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期接到好几位家长的抱怨电话:小时候挺懂事的孩子,现在怎么动不动就“顶嘴”呢?不听话,还故意较劲的孩子,往往让家长头痛不已。面对“不讲道理”或“乱讲道理”的孩子,家长们感到束手无策,希望能够得到专家的指导。

      面对喜欢“顶嘴”的孩子,很多父母不得不与孩子争吵,朝孩子喊叫甚至严厉惩罚。最终,从一片“硝烟”中站起来的父母和孩子都不堪疲惫,不仅无益于孩子的学习与发展,还有可能日积月累产生更深的亲子隔阂。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孩子的“顶嘴”行为。

      首先让我们先来听听“爱顶嘴”们怎么说。

      “我长大了!”——别再把我当作小baby

      两岁左右的孩子常常一味地说“不”,这种表达看似“顶嘴”,但多半不是拒绝或否定的意思。处于动作思维阶段的幼儿,渴望通过自己的动作来探索周围的世界,他们可以行走,也具备一些初步的语言能力,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学着区分自己和他人,这时的“顶嘴”通常是一种对于“我是我”“我要自己来”的宣誓。随着幼儿的发展,他们具有更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言语思维能力,他们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渴望被认同,当他们说“我不要穿这件衣服”“我为什么要吃鸡蛋”等就个人想法和事务跟家长“顶嘴”时,其实是在告诉父母“我长大了”,他们想要获得对自身的掌控权和发言权。

      “我不喜欢听你说话!”——别总跟我讲道理

      我们无疑是热衷于讲道理的,一方面我们认为孩子什么也不知道,讲道理是灵丹妙药,多讲孩子才会明白;另一方面我们又以成人来衡量孩子,认为只要讲了道理,孩子就应该做到。比如当孩子倒着滑滑梯时,家长往往会先讲“这样很危险”,再讲“爸妈很担心”,最后升华“这样对不对”“以后怎么做”,如若再犯,那便是不听话了,自然有必要进行新一轮的“阐述道理”和“改邪归正”。父母苦口婆心地规劝,洋洋洒洒地论述,也许孩子只会回你“倒着滑很好玩啊”“每次都这样滑没意思”,变相在说“你的道理我不感兴趣”,甚至越不让做什么,孩子越是对什么好奇,跃跃欲试。即使孩子有道歉,也往往是他们急于脱身的权宜之计,并非真心实意。

      “不是你说的那样!”——大人们总是自以为是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做不好的事情,孩子都看在眼里,在某些场景下就会用“顶嘴”来表达。父母经常用争吵、对抗的方式交流,孩子也充满抗拒。父母催促孩子快去睡觉,孩子会不情愿地说:“你们不也没睡吗?”成人容易夸大孩子的表现,当孩子以童心来接受、模仿新事物时,常常被父母们视为“不轨”而横加限制。沉迷于某项活动没有立即整理物品的孩子,父母担心他们成为一个邋遢的人,要求孩子立即停下手中的活动。喜欢“恶作剧”的孩子,父母断定孩子学坏了,整天数落,亲子之间非常对立。

      “我就要!”——只要我坚持就会胜利

      孩子会通过“顶嘴”来试探父母的底线。父母要求孩子做的,如果他不想做,就会先看一眼家长,嘴上嘀咕几句,等着看对方的反应,如果父母不太在意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孩子就会以为被默许了。今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孩子便不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见和要求,而首先想要纠缠一番。缺乏原则的妥协,使得孩子难以感受到自己的底线,对自身的探索陷入迷茫。同时,溺爱的家长又往往会过度参与孩子的选择,对孩子无所不管,就好似“直升机”在孩子的上空盘旋,随时准备如“救世主”般降落,有的孩子“顶嘴”就是为了追求刺激,寻找属于自己的边界。

      “不要!不要!”——其实我只是想要你陪

      家中来客人了,孩子拒绝离开成人活动的空间;父母接电话时,孩子就开始“捣乱”;当父母交谈时,孩子不断发出声音或做出“不要吃饭”“不去睡觉”等的表示;父母哄弟弟妹妹睡觉,请孩子安静,孩子偏要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制造“麻烦”。孩子有时会通过“顶嘴”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其实是孩子在父母面前找“存在感”,他们担心被忽视,希望被重视和关心,而家长的愤怒,表情和言语中喷溅出的火花,正是孩子为自己的存在留下的清晰印记。

      由此可见,“顶嘴”背后有着儿童如此丰富的潜台词,仅以“顶嘴”一概而论,错过了倾听他们心声的机会,实在可惜。进而,不禁让人思考,“顶嘴”“反嘴”一说究竟是何人的发明,顶了谁?反了谁?让谁不舒服了?答案呼之欲出。我们一方面希望孩子千依百顺,乖巧听话,另一方面又期望孩子果断坚定,富有主见。如此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成为千万家长和孩子的心头重担,互相搓磨,表达着对彼此的不满,直至青春期一举爆发,迎来一场惊天动地的对抗。

      听懂了孩子的“顶嘴”,有效的教养也就不难了,有以下两点供父母参考:

      一、防止过度教育,善用行为结果

      有焦虑的父母,往往有暴躁易怒的孩子。过度教育意味着父母事事操心,时时牵挂,很有可能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同时,父母过多的教导,给孩子带来压力,容易使其产生反感和愤怒,长此以往,还会对孩子的自尊和性格产生负面影响。在孩子能够处理的情况下,家长不停大惊小怪、指手画脚,孩子耳边充斥着“你不能这样,不能那样”的声音,除了烦躁,孩子还会觉得自己很无能,他会相信自己的能力并喜爱学习吗?

      我们要相信孩子拥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例如“不要把你的冰淇淋弄掉了!”——试问有多少孩子会没事找事,把喜爱的食物扔到地上?即使孩子暂时没有这样的能力,也应该让他们通过实践来学习,要善于利用自然合理的行为结果。譬如不小心冰淇淋就会掉;不吃饭就会饿;不洗澡身上会臭,小朋友们就会不喜欢;不爱惜、弄坏玩具就没得玩,这就是“自然的后果”。如果这样的后果对孩子有意义,那么不劳家长多说,孩子自然会改。当然,有些事情经不起自然后果,提醒一个三岁的孩子过马路多向两边看看就没有任何坏处。原则性的问题,家长一定要坚持立场,孩子如有违背,下次可能某些自由就要被限制,比如孩子玩滑板车时,只是一味地快速滑,不加控制地撞上人和物后仍不收敛,那必须立即禁止孩子继续这样玩,要么接受规范,要么接受惩罚,这便是“合理的后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