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前夕长江流域省份新军状况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彭贺超,暨南大学 历史系,广东 广州 510632 彭贺超(1987- ),男,河南上蔡人,暨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原文出处:
安徽史学

内容提要:

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是宣统三年江北督练公所参议官徐树铮随陆军部官员参观江苏、湖南、湖北、安徽四省新军的考察报告。作为一位留日初归、意欲了解本国练兵实情的新军军官,徐树铮在考察报告中详细记录了武昌起义前夕长江流域省份新军的官兵素质、武器装备、营房内务及军事训练状况。同时,他还察觉到长江流域省份督抚编练新军时的消极态度,甚至有督抚对新军充满敌意。通过徐树铮的考察报告,可令人直观了解辛亥革命爆发前夕长江流域省份新军的内部状况,一方面,有利于从军事专业的角度认识新军的表与里,客观评价清末新政时期的练兵成效;另一方面,有助于从地方督抚角度解释新军转向革命的原因。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8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17)04-0064-08

       新军研究是清末新政史和辛亥革命史中的重要课题。学界在考察清末各省新军编练时,偏重于新军编练过程及其军事现代化成就的描述,而对新军的内部状况及其弊病探讨不够①,几乎很少对某一区域新军的官兵素养、武器装备、营房内务及军事训练状态做系统而微观的考察。在探讨新军与辛亥革命关系时,学界侧重从新军自身、革命党人及清中央政府等角度挖掘新军转向革命的原因,较少关注地方督抚的因素②。在资料方面,除常见的官方文书、奏折、报刊、方志外,仍有一些新军内部官员留存的稀见资料还未能引起学界的重视和得到利用。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线装铅印本,共1册,系江北督练公所参议官徐树铮参观江苏、湖南、湖北、安徽新军后撰写的考察报告。由于撰写者徐树铮的军人身份、考察本国练兵实情的强烈动机及其亲临历史现场的优势,使得报告文本具有较强的军事专业性和真实性。与以往关于清政府校阅新军的奏折或报刊等资料不同③,徐树铮的考察报告内容全面、细致入微,记录了宣统三年五月至闰六月长江流域四省新军的种种状况,透露了许多外界不甚清晰的军界内情。徐树铮考察官兵素质时,具体到上、中、下各级军官及基层士兵;考察武器装备时,既关注武器型号,也关注武器维护、使用情况;考察营房内务时,既关注营房建筑,也关注内务卫生;考察军事训练时,既关注军事训练科目,也关注官兵们的训练表现。而且,徐树铮考察的时间节点恰好在武昌起义爆发前夕,无疑是对清末新政时期长江流域四省编练新军活动的一次总结性观察。因此,这一考察报告可视为新军内部官员对清末十年练兵得失的一种自我审视,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本文拟以徐树铮的考察报告为中心,结合相关文献,揭示武昌起义前夕长江流域省份新军的内部状况,以期对既往研究缺憾有所补充,并为深入研究清末新军提供一种新史料。

       一、徐树铮考察长江流域省份新军始末

       徐树铮(1880-1925),字又铮,江苏萧县(今属安徽)人。光绪十八年中秀才,二十二年补廪生,次年乡试落榜后,放弃了科举功名之路。徐树铮读书时,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尤喜古兵法”④。他曾有投笔从戎的想法,被父亲以年幼为由否决。庚子事变后,徐树铮想入山东巡抚袁世凯幕,投书一封,“极言国事之败,败于兵将之庸蹇,欲整顿济时,舍经武无急务。”⑤徐树铮因与袁世凯所派的接见人话不投机,愤然离去,后为段祺瑞所赏识,聘为记室。清末新政启动后,直隶总督袁世凯编练北洋新军,派段祺瑞在保定督办陆军学堂,统制第三、六两镇。徐树铮随段祺瑞到保定,继续担任记室。在保定期间,徐树铮经常参加军事训练,“与兵士同操作,习跑步。”⑥他还留心兵学,注解成“浅显易晓”的《孙子兵法》⑦。光绪三十一年,在段祺瑞的支持下,徐树铮赴日留学。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至宣统二年五月,徐树铮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学习,成为第七期毕业生⑧,回国后,被署理江北提督段祺瑞派为“军事参议,领袖群僚”⑨。从徐树铮的经历中可见,他读书期间便萌发了整军经武的意愿,入伍后更是身体力行,在段祺瑞的提携下积累了丰富的军事阅历,最终完成了从传统科举士子到新军军官的身份转型。

       在徐树铮即将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之时,国内政局发生变动。载沣摄政后,陆军部尚书铁良失势,屡请病假。宣统二年二月初七日,清廷谕令,“陆军部尚书铁良,著准其开缺”;“陆军部尚书著荫昌补授”⑩。荫昌主政陆军部后,调整陆军改革政策。其具体的措施之一,便是修订军事章程。陆军部曾颁行《校阅陆军军队章程》,规定各地新军编练成镇满3年及嗣后历届3年之期,应由陆军部“奏请简派知兵大员莅军,认真校阅”(11)。荫昌认为,在各地新军已练成20余镇的情况下,3年一次的校阅章程已不适用,决定“略加变通”:不拘定期限,随时派员赴各省校阅;不必奏简大员为校阅大臣,改由陆军部派通晓军事人员检阅(12)。陆军部校阅章程修订后,很快付诸行动。宣统三年五月,陆军部军学司选定炮兵科长沈郁文为检阅长,吴绍璘、志庚、雷振镛等为检阅委员,前往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省校阅新军(13)。

       时在清江浦的徐树铮听闻陆军部派员南下校阅的消息后,便想“乘便附觇各省近年治军事状”,获得段祺瑞的批准(14)。徐树铮对此事日后多有记载,在重印《孙子兵法》序言时有言:“奉檄江皖湘鄂,历观军佐”(15);写信时也不无得意地说:“展转乎江淮湖湘之滨”(16)。

       出发前,徐树铮先确定了考察宗旨:实地考察本国近年新军现状,亲身体验练兵得失,达到知悉各军战斗力强弱、增长阅历之目的。在此宗旨下,徐树铮制订了具体的考察目标:一、“将佐之智识材行及节制联络情形”,即军官素质;二、“纪律之张弛”,即军纪;三、“弁兵之精神及动作”,即弁兵的素质和训练状况;四、“军械之良窳及装需之筹备”,即武器装备;五、从陆军部官员校阅过程中推测“部宪趋重何义”,为本省编练新军提供借鉴标准(17)。

       徐树铮的考察行程,与陆军部官员校阅行程稍有出入。徐树铮的考察请求获得批准时,陆军部官员已经校阅苏州新军完毕,去往南京。五月十七日,陆军部官员在南京校阅新军工作已进行到一半时,徐树铮才抵达南京,跟上校阅行程。兹将徐树铮考察长江流域新军行程列简表如下:

      

       上表直观展示了徐树铮随同校阅长江流域省份新军的行程,但有几点须补充说明:第一、五月二十六日,陆军部官员分两批前往镇江、江阴校阅,徐树铮选择前者,放弃了后者。第二、六月初一日,徐树铮因事回清江浦办公,七日再次溯江而上,到安庆时错过了陆军部校阅安徽新军的时间,仅赶上了送别宴饮。第三、闰六月十一日,送陆军部官员回京后,徐树铮返回路过安庆时,考察了安徽新军。徐树铮历时两个多月,遍历江苏、湖南、湖北、安徽四省,对长江流域新军状况有了真切的了解,“亲见诸军实状,得识诸将领性行志量。”(1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