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思理论与实践的一些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尚文华,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原文出处: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内容提要: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成为近现代思想史的重要问题,源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理性主义的兴起,前者预示着两者的分离,而后者则追求两者的统一。从批判康德的科学式经验概念入手,可以分析出黑格尔如何在思辨体系中论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及马克思所建立的新的实践概念,这种本体论上的实践真正实现了与理性—理论的统一。而这些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处理都是在理性体系下完成的;理性主义之后,重新理解两者的关系则需要引入“实际存在”视角:在理性和实际存在的张力之下,理论问题、实践问题以及两者的关系问题都是开放的。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8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汉语学界有关理论和实践及其关系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甚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都成为日常语言。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是“理论”、“实践”,以及两者如何相关,如何相区别,我们似乎又总是说不清楚。而若缺少对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本质反思及其在思想史上的具体流变的追踪,我们就很难对马克思(主义)有真正的理解,也无法看到这套体系所隐含的问题甚至困境。①事实上,人是在理性本质思维和实际存在之可能性的张力中展开生存的。就此而言,理论与实践及其关系问题要比单纯理性体系下复杂得多。注意到这些问题可以使汉语学界对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讨论更加深入。

       一、理论与实践相分裂的思想语境

       在希腊人那里,理论代表了一种静观的态度,即一种让对象以不被干扰,从而能够作为自身向“认识者”呈现的方式。②在这种理论态度下,对象只是“立于”认识者前面,只是相对于认识者而立的对象。显而易见,这种静观态度拒绝把对象视为与人类生活意义相关的一部分,即理论的静观态度以抽空对象的生活意义为前提。这就决定了理论所面对的对象与人类实践活动所面对的对象是不同的。

       近代科学的发展正是以这种理论态度为前提的。③而以反思近代科学为首要任务的康德哲学继承了自古希腊以来的这种划分。一方面,科学的或理论的对象是相对于认识主体“而立”的、因而是生活实践之外的认识对象;另一方面,人总是生活着、实践着,这些实践对象或者是信仰的对象,或者是道德的对象,以及其他种种。为了维护这种划分,康德径直把人类的理性总体划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其对应的对象被分别称为现象和物自体。

       理论(理性)所建立的有关对象,及其在经验中的展开被称为“知识”,由于有科学性经验的验证,这种知识是客观的和普遍必然的。如果以客观或普遍必然性为标准,这种科学性的知识被称为“真理性”知识。④而与之相对,实践(理性)所面对的对象就不是经验性的对象,其不具有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但是,根据康德,正因为科学性的知识或理论对象是由主体把表象和概念形式结合而形成的才具有普遍必然性的,所以理论对象只是由现象经验建构起来的对象。与之相对,实践(理性)对象才是真正的对象自身,即物自体。因此,实践对象不像理论对象那样具有普遍必然性并非是一种局限,相反地,它恰恰是永远敞开着的对象自身,这是一片“自由之地”。

       因此,从古希腊的理论态度到康德的理性划分,真理似乎只是理论的对象,其认识的也只是相对于主体而立的、由主体经验(通过概念)建构起来的对象自身——并且一经建构起来,对象就被概念完全穷尽,因而才是真理性的;而实践的对象则是自由的对象,是真正的作为对象自身而“自在”存在的对象。理论的真理与实践的或生活的“真理”乃是分裂的。换言之,根据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划分,我们永远无法获得关于“对象自身”或“物自体”的知识。康德也正是在信仰和道德性的生活中处理“物自体”问题的。

       检讨康德的论证,我们会发现,理论的真理与实践的真理之所以分裂,乃是源于康德所继承的自然科学式的经验概念。这是一种静态的(古希腊的静观式的)经验概念。其理论预设是,在任何瞬间,主体都“拥有”关于对象的一切知识(一种概念性知识,因而是在概念中一次性地敞开的知识),时间的意义只是有关对象在具体经验中的展开(概念在时间中的展开,即获得具体内容的概念)。⑤对于这种经验概念来说,对象(知识)是无时间性的,因而是完全敞开的。与之相对,实践则是在时间中在生活中不断打开着的,实践中的经验乃是时间中的不断开显着各种可能性的对象经验——正是因此康德认为实践的对象乃是自由的对象。

       因此,在康德或科学知识论体系下,理论与实践的分裂源于经验概念的静态性和动态性。静态性的经验带来的是普遍必然性,因而是无时间性的理论知识;动态性的经验带来的则是时间和生活中的自由对象。⑥康德不认为我们拥有关于自由对象的知识,从而保留了理性的自身分裂。因此,根据继承了自然科学精神的康德哲学,至少对于人这样的理性存在者来说,作为“一”而存在的“绝对”理性乃是不可能的。这也就意味着,自古希腊以来的试图“寻求”论证“一”或“绝对理性”的哲学事业乃是不可能完成的。实情果真如此吗?

       二、理论与实践在思辨体系中的一致

       康德体系中理论与实践的分裂源于康德所继承的自然科学式的经验概念。如若哲学要完成自身自古希腊以来的使命,即完成论证理性自身的绝对性,它需要重新界定属于哲学自身的经验概念。在《精神现象学》的《导论》部分,黑格尔做出了这样的工作:

       对于意识来说,对象就只是像意识所认识它的那个样子,意识似乎不可能窥探到对象的不是为意识的那个本来面目或其自在的存在……但是,意识之一般地具有关于一个对象的知识这一事实,恰恰就已经表明是有区别的:一个环节是某种自在于意识之外的东西,而另一个环节是知识……根据这个现成存在着的区别,就能进行比较考察。如果在这个比较中双方不相符合,那么意识就必须改变它的知识,以便使之符合于对象;但在知识的改变过程中,对象自身事实上也与之相应地发生变化;因为从本质上说现成存在着的知识本来是一种关于对象的知识:跟着知识的改变,对象也变成了另一个对象……意识因而就发现,它从前以为是自在之物的那种东西实际上并不是自在的……意识对它自身——既对它的知识又对它的对象——所实行的这种辩证的运动,就其替意识产生出新的真实对象这一点而言,恰恰就是人们称之为经验的那种东西。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