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治理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培育探究

作 者:
刘颖 

作者简介:
刘颖,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刘颖,郑州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刘颖(1982- ),女,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讲师。

原文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层培育是应对新的伟大斗争的现实要求,是凝聚人民意志和力量,应对社会思潮斗争和破解文化空心难题的必要举措。现代社会治理从突出人民主体地位、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层培育提供了路径可能。依托社会治理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府的服务性,围绕中心开展文化宣传,注重道德与法治的支撑共建,以社会综合教育和基层组织自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层培育。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7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7)07-0183-0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核心。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社会治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鲜明的价值导向。以社会治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化培育,对于引导人民应对意识形态挑战,坚定理想信念,维持社会安定团结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一、推进核心价值观的基层培育是应对新的伟大斗争的文化要求

       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须准备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文化建设领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层培育是落实落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迫切要求,有利于团结一致、汇聚共识,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思想战斗力。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层培育是凝聚人民意志和力量的必然举措

       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评判的观点和信念系统的总和,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1](p163)十八大以来,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和总结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在价值层面的集中表达,是中国人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的精神内核。“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集中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习近平同志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方面”。[1](p163)在全社会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本途径,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务。通过开展有效的价值引导,以多种方式灌输传播给个人,进而内化为群体和个人的思想意识,外化为符合社会价值取向并为普遍遵循的行为范式,最终形成凝聚力。

       基层群众来自于社会行业的方方面面,直接体现一线劳动者的利益需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和凝练的社会土壤,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成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获得人民广泛情感认同,并趋于实践追随的价值观。因此,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考虑基层人员数量多、职业分散、教育背景和社会经历差异大等实际状况,充分发挥社会治理在组织秩序、制度规范、法律保障等层面的多重特性,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由国家政策宣讲、专家学者解读,转化为企业文化、村镇文化、城市精神,引导普通百姓从懂内容、知荣辱到辨曲直、践于行。即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知识领悟到主动接受,从情感认知到行为落实的客体主体化过程。

       (二)统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层培育是应对社会思潮斗争的现实需要

       较之传统意识形态斗争集中于西方文化对青年群体在娱乐、饮食、科技等行为方式的渐进渗透,近年来国内出现的分裂势力炮制重大恐怖事件、香港占领中环事件、山东招远邪教分子杀人案件等再一次向人们敲响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主导意识形态的警钟。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不断变换方式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攻击,尤其是利用互联网的便捷资讯,对我国思想活跃、经济状况欠佳的青年群体进行文化侵蚀。他们诋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戏谑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攻击中国改革,肆意渲染夸大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经济增速放缓及各种民生现象,妄图使中国人淹没于“社会主义不行、中国执政党不行”的谎言漩涡。

       当前高校校园传教信教人数增幅加快,少数国外政客打着宗教的幌子干扰中国事务、个别外企羞辱中国员工、部分党员干部崇洋媚外、信仰动摇等现象时有发生,应引起人们的思想意识警觉。在广大群众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及时恰当地讲清中国国情,阐明国人应有的自立自强,自信自觉。开展核心价值观的基层培育实践有利于群众把价值观念中的国家、社会层面与个人的工作、生活承接连贯起来,既心怀理想、忠于国家,又脚踏实地、自足本职;有利于把普通民众的利益需求同一般广泛的宣传教育结合起来,拉近核心价值观同现实生活的关系;有利于引导群众不再仅仅局限于职业发展、工作薪资等具体事宜,初步培养一定的政治鉴别力、大局利益观,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通百姓思想的交流与对接。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宗教信仰健康发展、引领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引领少数民族地区安定和谐、引领不同年龄群体客观理性看待国家发展等等。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的认可程度,实现核心价值观的衔接教育,亟待整合个人、政府、社会力量,依托社会治理的统筹规划、优化分析。

       (三)补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培育是破解文化空心难题的价值指向

       当前社会思想多元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相互交织,现实和虚拟世界中正负两极力量角逐。一方面,“感动中国人物”、“最美乡村教师”、“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文明家庭”等先进事迹让人们体会到坚强、友善的力量,感受到高尚的人格魅力与浓厚的家风家教;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出现使人们在第一时间饱览世间万象,产生道德选择困惑。重大社会恶性事件让人唏嘘反思,“孩子扶摔倒老人反被讹”、“罗尔事件”、“校园欺凌”等现象的发生暴露出人们严重的信任危机及浮躁的功利心态,个别社会成员以利己主义至上的原则撕裂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义、礼信、和合”观念。让基层百姓“信什么,怎么信”成为摆在执政者面前一道不可回避的难题。除了继承优良的乡风习俗,推广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社区文化以外,发掘社会治理的制度功用将为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培育带来新思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