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178(2017)04-0083-09 尽管持不同理论立场的心理学家对族群认同的界定各异,研究者已达成共识的是,作为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个体对所属族群的成员身份的认同是自我意识发展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西方学者关于族群认同的研究最初即集中在族群认同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探查上。大量研究证据显示,个体的族群认同状况可作为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评估指标。 西方青少年族群认同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Clark等人对非裔美国儿童种族偏好的研究工作。随着族际交往和内群体交往范围的扩大以及交往程度的深入,族群认同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引发科学家研究兴趣的重要方面。在过去的30年间,无论是在研究的规模还是在研究的深度上都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在心理学领域,发展心理学家致力于探查青少年族群认同的发生、发展过程,构建了族群认同发展的阶段模型用以解释族群认同发展的普遍模式。这种研究取向因在族群认同研究中占有极高的比重而被称为主流研究。[1](P.18-39)本文即聚焦于西方青少年族群认同的发展模型,介绍相关的理论和测量方法,为后续研究提供参照。 一、西方青少年族群认同发展研究的理论框架 发展心理学家对族群认同的研究兴趣植根于Erikson的开创性工作。Erikson将个体认同的形成视为贯穿生命全程的发展任务,更是青少年期(12-18岁)个体发展的重要主题。然而,这一阶段青少年经常会面临发展的危机(crisis),因而应给予青少年足够的机会,使得他们能够对自我认同的不同方面进行探索(exploration),而不需要做出承诺(commitment)。就认同形成而言,青少年普遍表现出认同暂停,以在这段时间内寻找自己能够坚守的承诺,这一现象被Erikson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的“延缓”(moratorium)。[2](P.212) 认同作为一种内在的、自我建构的结构和主观体验,很难被直接观察。作为Erikson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Marcia试图在操作层面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发展进行研究。在构建后来被广为人知的认同状态模型(Identity Status Model)时,Marcia认为,青少年在解决有意义的身份承诺时应参与到探索过程中。因此,探索和承诺是认同发展的核心成分。在Marcia的概念体系中,所谓“探索”,指的是个体考虑多个选择,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目标、价值观和信念等,从而作出有意义的抉择;所谓“承诺”,指的是个体对特定目标、价值观和信念等做出个人投资和自我牺牲。Marcia用访谈法评估了青少年对声望、宗教、政治信仰及性行为态度的认同状况,以探索和承诺为指标,在高低两个水平上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青少年自我认同的状态按扩散(diffusion,低探索、低承诺)→早闭(foreclosure,低探索、高承诺)→延缓(moratorium,高探索、低承诺)→达成(achievement,高探索、高承诺)的顺序由低级向高级转化。[3](P.551-558)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Marcia成功地将青少年的认同状态置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 遵循Erikson和Marcia的研究传统,持发展视角的族群认同研究者亦将族群认同视作一个不断进化的发展过程,对“过程”的关注和探查也因此成为发展心理学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的核心标准。 二、西方青少年族群认同的发展模型:理论和测量工具 族群认同涉及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的协调变化,这三方面也成为族群认同发展测量的主要维度。认知维度指个体对族群意义的理解;情感维度指在情感上产生的与族群有关的意义感和自豪感;行为维度旨在探查个体参与探索并了解族群的程度。尽管研究者对族群认同发展过程的认识不尽相同,但这三方面构成了目前发展心理学视角族群认同研究的基础。当前,主要存在3种有影响力的发展模型。 (一)Cross的黑化理论(nigrescence theory)及种族认同量表 由于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驱动,黑人青少年最早成为族群认同发展研究的主要对象。当时,研究者提出黑人族群认同的模型以处理心理咨询和治疗中与种族有关的主题。研究者认为,黑人的族群认同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黑人对白人文化的过度认同在心理上是不健康的。这些理论假定黑人族群认同的发展过程始于对自身或其他黑人的消极体验,终于对自身和其他黑人及黑人族群的积极情感。当个体获得关于黑人个体及黑人群体的积极情感时,就说明个体获得了健康的黑人族群认同。 在黑人族群认同发展的阶段理论中,最普遍、最有影响力的当推Cross等人提出的黑化理论。黑化指成为黑人的发展过程。尽管黑化理论先后经过了两次修订,但“Cross(1971)的模型……是在咨询和心理治疗中研究黑人族群认同的基本途径”。[4](P.201-213) 在黑化理论的最初版本中,Cross将黑人的族群认同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关注对黑人个体有独特意义的情感、思维和行为等主题。[5](P.21)Cross认为,这些主题构成了黑人自我概念的内容。这五个阶段是: 第一阶段:前遭遇(Pre-Encounter)阶段。黑人个体普遍持有黑人劣于白人的“反黑”的观念,倾向于内化欧洲中心的价值观。 第二阶段:遭遇(Encounter)阶段。从“反黑”转向“亲黑”,这种转变往往由某一或一系列重大事件所引发,从而使黑人个体先前所持有的欧洲中心价值观面临挑战,即重大事件使个体的族群意识发生了改变。遭遇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催化剂,将个体从前遭遇阶段推向第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