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空巢青年”成为社会流行的热词,备受媒体和舆论关注。“空巢青年”现象引发舆论热潮并非空穴来风,在流行标签化符号互动的网络时代,层出不穷的符号标签或许有从众跟风、以偏概全的剧场效应和晕轮效应,但该群体面临的现实困难和潜在困境应引起足够重视。作为社会存在层面的一种现象呈现,该现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与社会系统紧密相连,其背后也隐现出社会意识层面的意义表征。社会意识源于社会存在,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空巢青年”现象是当下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过程的现实呈现和问题折射。 由信息技术革命推动而形成的网络社会,成为有史以来最活跃、最复杂、最广阔的实践场域和社会空间[1]。青年群体是网络社会参与的主体构成,其本身的特殊性和网络特性一经结合,产生的影响远超过其他阶层的网络行为[2]。因此,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时代背景,研究“空巢青年”现象折射出的青年群体社会心态问题,并把握群体社会心态与网络集群行为的映射呈现和内在关联,对全面掌握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发展趋势,有效化解青年群体的心理困境,积极引导和控制网络集群事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这也为我们审视和研判国家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问题提供了崭新的逻辑生长点和问题替代视角。 一、聚焦“空巢青年”现象:从社会存在到社会意识 1.现象解读 “空巢青年”是指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的年轻人。他们大都背井离乡,独自在大城市打拼,生活空间相对独立封闭,感情上与亲朋好友联系稀疏,呈现出“孤岛”和“茧房”式的居住方式。青年群体留给大众的印象通常是朝气蓬勃、意志坚强、见解新锐、视野开阔,但城市的高物价、高房价、工作压力大、通勤时间长、排外情绪、阶层固化等因素,则让他们显得更加孤独和艰辛。“苦楚和落寞只能自己吞咽”,“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坚强表象下的生态尴尬使得他们在为梦想打拼的过程中,既要承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孤独,也要承受“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的艰辛[3]。 2.群像特点 2016年9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0人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64.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的“空巢青年”多。通过已有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大致可以通过受教育水平、工作、生活、社交等几个方面描绘出“空巢青年”的群像特点:一般接受过较高层次的高等教育,大都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拥有相对体面的工作机会;大都怀揣梦想,有志于追求精彩人生,虽然面对上升渠道受阻(12.9%)带来的压力,仍希望通过自己的奋力打拼在城市扎根;以租房为主要居住方式,反复搬家是常态,住处离单位较远,上班通勤时间较长,“翻山越岭来上班,每天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的路上”;具有较强的社交需求愿望,但社会交往大都以虚拟社交为主,呈现出生活拮据窘迫(49.5%)、社交圈子窄(48.1%)、作息混乱(39.6%)、娱乐生活贫乏(33.2%)的“宅”现象;感情模式一般是单身或异地恋,“陪伴自己最多的就是电脑和手机”,“我最好的朋友是Siri”,“我的安全感来源于充电宝”,表面上的若无其事难掩内心的孤独、焦虑、失落感和挫折感等负面情感体验。总体来说,缺乏感情寄托(57.9%)和居住条件差(57.8%)被认为是他们面临的两大困境[4]。 3.“空巢青年”现象的社会意识表征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文化观念转变,社会流动性增强,人口进入城市的高流动率催生了愈加庞大的独居群体。“空巢青年”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社会存在层面分析,“空巢”是青年建立独立家庭之前的阶段性人生历程。根据经典家庭周期理论,核心家庭的历史具有过程性和分割性,可将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六个阶段,即“形成、扩展、扩展完成、收缩、收缩完成和解体”[5]。因此,青年群体走出原生家庭并走向独立成年是家庭生命周期中“形成阶段”的预备期。在这个过程中,青年往往独自承担情感和经济上的责任,在怀揣希望、寻找人生突破的奋斗过程中进行自我实现和个性发展,这反映了青年胸怀理想、主动接受生活挑战、勇于担当命运选择的生存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和体现。 从哲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空巢青年”现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还隐现出社会意识层面的意义表征。从某种意义上讲,“空巢青年”现象是当下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结构转换、体制机制转轨、格局利益调整、价值观念转变的现实呈现和问题折射。“空巢”是青年在社会流动过程中多元群体资格建构、解构、重构的外化呈现,是青年群体社会认知和价值建构的动态过程。因此,从微观层面“空巢青年”的社会学现象为研究切入点,旨在发现和揭示宏观层面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发展趋势,更有利于从本质上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为我们审视和研判当下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问题,提供了崭新的逻辑生长点和问题替代视角。 二、青年群体“空巢”心态描摹:基于社会心态的研究范式 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心态是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的表征和展示,映射了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群体与社会之间的多重互动、资源共生共享的互相建构关系[6],社会心态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构建反映社会变迁的社会心态指数。从心理学角度看,如何对要研究的社会心态指数进行测量,则是研究的重点。本文选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俊秀学者提出的社会心态系统测量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借鉴了心理学认知、情感、意志的分类方式,采用综合的研究策略,运用社会表征理论和指数研究方法,通过不同层级的代表性社会心态边缘元素来反映社会心态的核心要素[7],包含社会需要、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社会行动五个指标。该指标体系兼顾社会心态的静态、动态和宏观、微观层面,是一种宏观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式。运用该指标体系对青年群体社会心态进行分析,描摹呈现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过程中青年群体“空巢”心态的特征,把握青年群体“空巢”心态与现实社会、网络空间行为之间的复杂关联,具有较好的辨析力和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