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本质上具有批判性品格和现实性品格。在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道路探索中,我们不仅关注和充分发挥了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性品格,而且在面向中国问题中也强化了马克思哲学的现实性品格,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更要形成由批判性品格和现实性品格综合导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品格,让学术研究不断满足时代的要求,在研究当代中国现实问题乃至全球性问题的过程当中,为世界阐发新的原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 在改革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旗帜和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的历史新时期,紧扣时代的主题,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创新的逻辑演进史,总结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将时代中的问题凝练为哲学中的问题,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推进中国哲学当代形态构建的时代要求和理论责任。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第十七届马克思哲学论坛”9月2-3日在上海举行。来自国内各主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150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围绕“经济变革中的哲学问题”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政治经济学批判、哲学批判与世界观建构 政治经济学批判史的梳理是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必要的学术环节。近几年,学界展开了对西方经济学的批判,包括从哲学角度所作的批判,但要是脱离了对学术批判史的梳理,那就很难判断这种批判是否具有学术的合法性。再加上对“经济”的整体性已在实存状态上进行当代中国实践经验的解读,在学术上就更应该加强思想史的研究。 应该说,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思想的内核,这种批判不仅具有经济学的价值,而且具有哲学与政治学的意义,这要求在研究马克思的思想时,需将政治经济学批判、哲学批判内在地沟通起来,真正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进程。在这个意义上,不理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政治学意义,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马克思,更无法真正地坚持与发展马克思的思想。而实际上,这一指向所预示的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的完整建构。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教授乔瑞金认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政治经济学则是关于经济运行规律的科学。然而,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出版时,恩格斯在为这部书写的《序言》中,明确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看作是“新的科学的世界观”。恩格斯的这一论断,其实并没有引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重视,因此。一百多年以来,政治经济学基本来说一直在哲学理解的范围之外,至少没有纳入哲学的话语和体系之中。在我们看来,这种隔离不仅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空洞和缺乏对根本性的现实问题的关怀,而且从实质上影响了它的发展和功能的发挥。因此,应该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为基础,基于恩格斯的基本看法和解释,探求何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是“新的世界观”,以此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是“改造世界”的学问,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当是重要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伟大意义在于完成了对整个历史科学的科学认识,形成了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同时来指导现实的改造世界的活动。这一点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同样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的本质特征。恩格斯认为,“马克思过去和现在都是唯一能够担当起这样一件工作的人”,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尤其具有方法论意义。他认为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就是以这个方法做基础,这个方法的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成果。这说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历史和现实的认识,既有本体论的意义,也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这就形成了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也就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个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就存在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中。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仰海峰论及《资本论》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哲学批判时说到,《资本论》从总体上讨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构型。在日常生活层面,商品交换使人进入一个形式化、结构化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结构中;在社会结构层面,资本逻辑的展开呈现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形式化、结构化特征;而日常生活与社会结构的结构化运转,使得社会意识主要体现为拜物教意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构型的批判分析,为我们理解资本逻辑的运行与人的社会存在状况,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从资本逻辑入手重新讨论马克思的哲学,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马克思以资本逻辑为内核,对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社会运行方式与意识进行了总体化的分析。在这个分析中,马克思关注的是它们之间的内在互动关系,从而真正展现出资本主义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根本区别,以及资本逻辑结构化引起的全面转型。 在这些讨论中,重要的不是外在的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资本主义社会中隐形的关系结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正是这种隐形的关系起着主导一切的作用,这一关系像一个不断扩大的螺旋,将一切吸纳于自身中,使一切都成为资本逻辑结构化的要素。可以说,这一模型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模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批判就是要透视这一模型的运行方式及其后果,从资本逻辑的内部展现打破这一逻辑的力量,这是《资本论》研究中尚未充分展开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需要从《资本论》走向当代,以马克思的方式面对当代社会历史与思想文化。这是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隽鸿飞谈到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在马克思思想形成中的基础性问题,这实际上是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基本框架的厘清。他认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并不是要建构一个不同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学体系,而是对市民社会及其内在矛盾的揭示,进而寻求解决国家与市民社会、市民社会的个人与共同体的人的分裂和对立,以实现人类解放的目的。因此,马克思始终将自己的经济学研究称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正是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私有财产的本质揭示,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物的运动背后所掩盖下的人的活动的规律,从而拟定了整个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