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1844年手稿》)的“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部分的最后,马克思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社会主义是人的不再以宗教的扬弃为中介的积极的自我意识,正像现实生活是人的不再以私有财产的扬弃即共产主义为中介的积极的现实一样。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节。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态和有效的原则,但是,这样的共产主义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形态。”①这是一段让人颇为费解的论述。如果说社会主义不需要以宗教批判为中介还是好理解的,马克思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既不是作为“积极的现实”的“现实生活”的中介,也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和人类社会的形态?我们认为,只有全面把握“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部分的完整理论逻辑和理论高度,从而准确定位马克思对“创造观念”的理论改造在整个文本中的地位,才能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上述论断。 对“创造”概念的分析是立足于哲学高度的文本逻辑的必然要求 按照马克思自己的标记,“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的手稿是分成五个部分来展开的。直观地就它所涉及的内容来看,是非常庞杂凌乱的;就它的逻辑结构来看,也似乎是不连贯的。如果说第一至第三部分的过渡还显得很清晰,第四部分可以看作是对第三部分的补充,那么第五部分则明显与前四个部分的内容相脱节。马克思怎么从对共产主义问题的讨论突然转向一个似乎毫不相干的“创造”概念,并据此写下一段似乎与前四个部分的基本主张相矛盾的论述呢?显然,要对这段令人费解的论述给出合理解释,就必须在文本结构上合理定位“创造”概念与其他四个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我们看来,只要跳出直观性的阅读而完整把握文本的核心主题——对“共产主义思潮”的哲学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的哲学呈现,就会看到这五个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及其一致性:第一、二部分分别是对作为经济主张和政治主张的“共产主义思潮”的批判性诊断;第三部分是马克思对自己所主张的“共产主义”内涵的哲学呈现;第四部分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过渡,它通过对私有财产条件下人的异化状态的哲学批判,试图呈现在扬弃异化状态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呈现意味着所有陈旧的社会思潮奠基于其上的旧哲学的瓦解;第五部分是借助于对“创造”概念的实践唯物主义改造,推动旧哲学的根本转向。 对“共产主义思潮”的哲学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的哲学呈现,既代表了该文本的理论高度,也是贯穿于整个文本的核心。只要抓住了这一核心逻辑理路,马克思关于“创造”概念的讨论就不再是文本中的一个唐突事件,而是文本展开的逻辑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 (一)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思潮”的批判是哲学高度的批判 按照文本的展开顺序,马克思在他自己所标注的(1)(2)部分,集中进行了对以往共产主义思潮的批判。表面看来,这种批判是针对共产主义思潮的经济主张和政治主张②,但从本质来看,当马克思把以往共产主义思潮经济主张和政治主张的根本症结归结为“它虽然已经理解了私有财产这一概念,但是还不理解它的本质”时,这种批判就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在这个意义上,以往共产主义思潮的根本错误已经不只是其具体经济、政治主张的错误,而是哲学立场的错误。换言之,马克思虽然以大段文字描述了“共产主义思潮”的经济主张和政治主张的虚幻性,但最终依然把他们的根本性症状归结为“是从私有财产的普遍性来看私有财产关系的”、“不过是私有财产关系的普遍化和完成”、“不过是私有财产的卑鄙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还受私有财产的束缚和感染”③,而导致这些症状的病理性症结则在于“它虽然已经理解了私有财产这一概念,但是还不理解它的本质”④。这就把对共产主义思潮之经济和政治主张的直接批判或现象批判,引向了对其哲学基础的批判。 (二)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主张的阐释是哲学高度的阐释 基于对以往的“共产主义思潮”之病理性症结的诊断,马克思在接下来的一段文字中给共产主义做了一个众所周知的著名论断⑤。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段论述没有给出清晰的解释,以至很多人只抓住其前半段内容,而对于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的共产主义内涵则弃之不顾,或者简单地斥之为费尔巴哈抽象人道主义主张的再现。然而,从文本逻辑看,这后半段论述恰恰是马克思共产主义主张的最重要内容。如果马克思仅仅停留于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那他与以往的共产主义者就没有任何区别。因此我们看到,在指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之后,马克思转而写下了一段看似漠不相干、实则至关重要的文字——“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实现这一文字表述之巨大转折的理论根据,就是以往的“共产主义思潮”没有意识到的“私有财产的本质”。只有把握住这一关键性的理论环节,才能完整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论述,也才能真正领悟“共产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潮”的本质界限。由此,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论述不仅变得非常容易理解,而且其哲学高度立刻彰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