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哲蚌寺措钦大殿外景,建于1416年 位于拉萨西郊格培邬孜山脚下的哲蚌寺是西藏拉萨格鲁派的三大重要寺院之一,由宗喀巴的弟子绛央曲杰·扎西贝丹(vjam dbyangs chos rje bkra shis dpal ldan,1379-1437)始建于1416年,位于该寺顶部的大型建筑措钦大殿(tshoms chen)是其中修建最早的建筑之一。措钦大殿坐北朝南[图一],高四层,底层由大经堂、回廊及其后部一字排开的三世佛殿、内邬宗本建造的供奉弥勒佛的“米旺拉康(mi dbang lha khang)”和供奉三世达赖喇嘛等灵塔的灵塔殿“伦邦拉康(glu vbum lha khang)”等佛殿组成。由于措钦大殿是哲蚌寺修建最早的佛殿之一,同时又是五世达赖喇嘛以前达赖喇嘛的住锡地,因此备受重视,建造以来就得到不断的扩建和修葺,现存布局大致定型于五世达赖喇嘛时期(1617-1682)的17世纪中叶。按《五世达赖喇嘛传·云裳》和《黄琉璃》记载,措钦大殿在17世纪的扩建和修葺最早始于1637年,其中1654年的规模较大。由于一层米旺拉康佛殿中立塑的弥勒像十分高大,因此在二楼增建了一座观瞻、礼佛弥勒像面部[图二]的“协热拉康殿(zhal ras lha khang)”。该殿现在被称为“米旺协热拉康殿”[图三],殿内绘有本文讨论的十六罗汉壁画。
[图二]协热拉康佛殿供奉的弥勒佛像
[图三]协热拉康佛殿外景,扩建于1654年
[图四]措钦大殿二层殿堂平面图 (据汪永平主编:《拉萨建筑文化遗产》,2005年,东南大学出版社),北侧第二间佛殿为协热拉康 一 题材与布局 十六罗汉是西藏藏传佛教艺术流行最广的题材之一,每座寺院几乎必不可少,哲蚌寺措钦大殿也不例外。实际上,措钦大殿至少绘制有两套十六罗汉壁画,建有一座十六罗汉殿,并创作有一套十六罗汉塑像。 米旺协热拉康殿坐北朝南,平面略呈方形,殿内面阔和进深各有4根立柱,为16柱面积[图四]。正壁(北)中央为弥勒佛上半身泥塑,其余各壁绘有十六罗汉等壁画。遗憾的是,东西两壁现在安放有大型的经书柜,无法搬动,其后壁画几乎被全部被遮挡。殿内目力所及的十六罗汉壁画主要分布在南壁和西南壁,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殿门两侧的南壁和殿门上方壁面描绘的是十六罗汉围拱释迦牟尼佛的传统布局。从释迦牟尼佛、四大天王和布袋和尚等画面推测,表现的应是完整的十六罗汉(实际上是十八罗汉,传统上仍被称之为十六罗汉)壁画。不过,此处十六罗汉的构图更加复杂,并非绝大多数传统绘画中的单尊构图,在表现每一位罗汉的同时,四周还表现有各自传记画面。与此同时,该殿西南壁殿门东窗上方还专门构图有迎请、供养、绘塑十六罗汉的大型场景。其中,壁顶左侧表现的是十六罗汉应邀驾云而来的场面[图五]。画面下方所绘的院子中央堆满了供品,四周备好了一圈宝座,虚席以待;一群信众在构图左下侧,或立、或跪,正在虔诚迎请。右顶壁画表现的是信徒供养十六罗汉的场景:十六罗汉分别构图在独立的琉璃歇山顶或攒尖顶的建筑中央,或说法,或禅定,围墙环绕的院子中央堆满了绫罗绸缎和各种珠宝,信众跪于其前,正在虔诚祈祷。其下所绘是围墙环绕的院子,表现的是艺术家正在临摹释迦牟尼佛和十六罗汉尊容的场景:在远景中,释迦牟尼佛和十六罗汉分别构图在琉璃攒尖顶的单体建筑中,建筑按半圆形式分布,释迦牟尼佛位于正中,十六罗汉分立两侧;中景构图的是供品;前景一分为二,左侧构图包括一位唐卡画师、画框和颜料,右侧构图包括三位泥塑家、两身泥塑及其泥塑工具、材料。他们正在聚精会神地为释迦牟尼佛和十六罗汉画像、塑像[图六]。在藏传佛教寺院艺术中,如此表现迎请、供养和绘塑十六罗汉的壁画十分罕见,此处实为别具一格。
[图五]迎请十六罗汉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