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州到宣城:石涛早年行迹与创作探微

作 者:

作者简介:
谈晟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美]方闻,The Art and Archaeology Department,Princeton University

原文出处:
故宫博物院院刊

内容提要:

石涛早年的画风师承并不十分清晰,本文通过现存可靠画迹和史料的双重考察,试图廓清画家早年在武昌、松江和宣城期间的行迹与书画风格变化。石涛称之为“诸师友笔墨中人”的宣城诗画社成员,曾经扮演了亦师亦友的重要角色,特别是石涛与梅清之间交往密切,影响了他后来“诗画行一路”的作风。此外,本文亦对这一时期石涛书画创作中经历的“探奇索怪”予以深入讨论:分别与石涛的黄山之游和苏轼“丑字”观念有关。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17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石涛的艺术创作,大致可根据其人生轨迹划分为五个阶段:少年时代,在武昌读书习书画,后游历江南、越中,并于1665年在松江拜旅庵本月为师习禅;1666-1680年,驻锡安徽宣城敬亭山之广教寺;1680-1689年,寄居南京长干寺一枝阁,1684和1689年分别于南京长干寺和扬州平山堂恭迎康熙帝圣驾;1689-1692年,北上京师;1692-1707年,从北京返扬州,1696年底建成大涤堂,终老于此。

      石涛早年的画风师承和风格转变情况,并不十分明晰。本文拟以笔者所知石涛早年(1680年以前)的一些关键书画作品为基础,结合其他相关作品和史料,廓清其早年在武昌、松江”和宣城期间的人生经历、师友交游、画风师承以及风格转变等问题。

      一 “不辞双屩踏云断”:从全州到松江

      1640年,明代靖江王朱赞仪(1382-1408)的十世孙朱若极(小字阿长)在广西桂林出生①。明亡次年(1645)八月,其父朱亨嘉因不承认南明政权隆武帝朱聿键的合法性而自称监国,后被擒获送至福州幽死,若极则为宫中仆臣背负而出,逃至桂林东北100余公里的全州,避难于城西南隅之湘山寺,以僧名为掩护,“若极”变为法名“原济”(元济),字石涛;其仆从则成为他的法兄“原亮”(元亮),字喝涛②。

      

      [图一]清 石涛 《兰竹图》

      纸本水墨 纵77.2厘米 横38.7厘米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寄藏

      方闻教授供图

      1650年代初,喝涛和石涛离开全州,沿湘江步行舟济,往东北而行,从湖南北部折而向东,来到武昌。根据石涛晚年挚友李驎《大涤子传》载③:

      (石涛)年十岁,即好集古书,然不知读。或语之曰:不读,聚奚为?始稍稍取而读之。暇即临古法帖,而心尤喜颜鲁公。或曰:“何不学董文敏?时所好也。”即改而学董,然心不甚喜。又学画山水人物及花卉翎毛,楚人往往称之……辟黄蘖道场于(宣城)敬亭之广教寺而居焉,自称小乘客,是时年三十矣。得古人法帖纵观之,于东坡丑字法有所悟,遂弃董不学,冥心屏虑,上溯晋魏至秦汉,与古为徒。

      由此,可以大致了解少年石涛在武昌的境况,他大约从十岁起(即1649年)开始研习书画,古法帖外,又从颜真卿入手(石涛后来的书法作品中难觅受颜体影响的痕迹),后来特别强调笔法,或源于此。在三十余岁以前,石涛书法的师承对象主要是“时所好”的董其昌。李驎说石涛对董“心不甚喜”,大约只是李的故意拔高或石涛晚年的托辞,否则又何以到20多年后抵达宣城广教寺时方才“弃董不学”?

      石涛在一幅《兰竹图》上曾自题道:“余往时请教武昌夜泊山陈贞庵先生学兰竹,先生河南孟作令,初不知画,县中有隐者精花草竹木,先生授学于此人。予自晤后,笔即称我法,觉有取得,今画此数片,请教谓翁印可。清湘瞎尊济。”[图一]可知少年石涛学画兰竹师从一位身居武昌数年的文人官员陈一道④。据《同治江夏县志》卷六《人物》记载,一道为人勤敏清慎,多善政,“公余寄情诗画,牡丹兰竹尤胜”。《光绪严州府志》卷一三《遗爱》称其“才品优长,操履端洁”,“画精兰竹,人珍之如夏仲昭”。陈一道在孟县和严州府两任之间(1650-1659),居武昌西南夜泊山数年,时年约十四岁的石涛跟随其学画兰竹。陈一道的绘画到底是何面目,现已不可知,从石涛的话语中了解到陈的花草竹木学自河南孟县的一位隐者,尽管陈本人并未在画史上留下显赫声名,却成为石涛兰竹的启蒙者——终其一生,石涛都喜爱画兰竹。跋中石涛自述“予自晤后,笔即称我法”,说明陈一道极可能在少年石涛的心中就埋下了“我法”的创新种子。

      广东省博物馆藏《山水花卉图册》十二开,从用笔、题款、印章(“原济”、“石涛”、“法门”、“老涛”等)等诸方面考察,尽管存在年代上的争议,仍可被看作是反映石涛早年绘画风格的重要作品⑤。其中第七开“水仙”页,有现存已知石涛作品最早的纪年,即顺治十四年丁酉(1657):“丁酉二月,写于武昌之鹤楼。石涛济。”表明此页是石涛十八岁前后所作,当时他活动于湖湘之间。另外几页还注明了他早年“潇洒洞庭几千里,浩渺到处通仙津”的行迹,即湖南岳阳、湖北监利小塔寺、武昌黄鹤楼等处[图二:1—3]。画面多干笔皴擦,用笔枯拙,带有十分明显的篆隶笔意,说明石涛受到各种书体的熏陶。第十二开画一年轻僧人坐于荡波小艇中,置身于天地之间,题诗曰:“落木寒生秋气高,荡波小艇读离骚。夜深还向山中去,孤鹤辽天松响涛。”或即石涛当时的人生写照,表明早年可能受到楚文化的浸染⑥[图二:4]。石涛少时就喜爱在册页上书写作画,主题广泛,涉及游历、特殊地点、花卉果蔬、不同季节的诗意山水、各体书风以及笔墨技巧的试验,等等,创作了诸多指涉不同层面、不同方向的作品:过去、现在、自传或玄学。

      

      [图二:1-5]清石涛《山水花卉图》册第七、一、三、十二、八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