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穿越中西  

作 者:
白锐 

作者简介:
白锐,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

原文出处:
中国文艺评论

内容提要:

06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17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采访人:白锐

      

      邵大箴简介 1934年生,江苏镇江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赴苏联列宾绘画雕塑建筑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60年7月毕业回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长期从事西方美术史和中国现代美术的研究,在研究中大力培植中国现代美术,力促中国美术形态从传统走向现代。曾任《世界美术》主编、《美术研究》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兼《美术》杂志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理论委员会主任委员。著有《现代派美术浅议》、《传统美术与现代派》、《欧洲绘画简史》(与奚静之合著)、《西方现代美术思潮》、《雾里看花·当代中国美术问题》、《西方现代雕塑十讲》、《艺术格调·邵大箴论艺术》、《美术,穿越中西》等,译有《论古代美术》([德]温克尔曼著)。多年来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美术》《美术研究》等报刊上多次发表有关中国当代美术和西方美术的评论文章。曾多次在国内外讲学并参加、主持有关当代艺术问题的学术研讨会。

      一、中国不缺少传统艺术,缺少的是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认识

      白:邵先生,您好!受《中国文艺评论》杂志的委托,有幸向您请教中西方美术史、美术理论与评论等相关问题。您的学术视野非常宽广,能否简单为我们介绍一下您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邵:我从事的美术史论研究和教学主要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西方美术史,主要是希腊、罗马美术史和西方现代美术史。撰写了《古代希腊罗马美术》,翻译温开尔曼的《古代艺术史》,并撰写普及性读物《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简介》,出版文集《传统艺术与现代派》《西方现代美术思潮》《西方雕塑十讲》等。

      第二部分是关于美术理论和思潮方面的。我对当代美术的关心,始于“文革”后,特别是1984年到《美术》月刊任主编并被任命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后。这时期我提出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国艺术走向现代过程中,坚持走自己的路;支持艺术观念多元化、形式风格多样化;中西艺术本质上是共通的,但表现语言有各自的体系,应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第三部分是参与现当代中国美术的讨论。在一系列研讨活动与文章中,我对20世纪中国美术的成就持充分肯定的态度。20世纪以来,我们国家虽然遭受了种种灾难,但我们民族表现出的坚强不屈的精神,在我们艺术家的作品中有鲜明的反映。艺术家们机智地应对了物质的匮乏和精神上受到的压抑,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寻找艺术规律与创作原理,创造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反映人民心声,与时代同步的杰作。

      白:众所周知,西方绘画自“印象派”产生后改变了既有的写实传统,而中国绘画在“五四”之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请您谈谈20世纪中西绘画革新的不同方向。

      邵:20世纪初以来,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学艺术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西欧,现代主义崛起,标志着西方艺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在中国,伴随着一系列重大社会变革的是中国画的革新运动,以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陕西为中心的画家群,是这一革新运动的主力军。

      在欧洲19世纪晚期出现了印象派,表面上看,似乎是因为摄影术的逐渐完善使写实绘画受到挑战所造成的结果。实际上,这是西方古典传统的美学观念受到动摇所引起的。在绘画领域发生的变化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在题材内容上的变革,以平民世俗生活和直接写生的自然风景取代重大历史题材;绘画从布置公共厅堂转向装饰市民家居。与之相应的是形式语言的变化:逐渐放弃纵深立体空间,做平面化、装饰性和多视点的探索,在造型中线的作用加强,形式语言趋向单纯化和抽象化,追求稚拙、变形、抽象和怪诞的审美趣味。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到欧洲现代艺术越来越趋向表现性(针对古典写实而言)、象征性(也是一种隐喻性,针对清晰性、明朗性而言)和抽象性(针对具象而言)。一句话就是写实性逐渐减弱,表现性逐渐加强。

      20世纪以来中国画的变革分为两个方向,借古开今和中西融合。前者是以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有传统修养的艺术家为代表,他们坚持在古代绘画中发掘新元素,运用考古的新成果,借鉴碑石书法艺术,重视从民间艺术中吸收营养……力图变革出新,满足人们新的审美需求,使中国画语言在保持鲜明的民族风格的基础上,获得现代性。“中西融合”是20世纪社会的主要潮流,徐悲鸿、林风眠、蒋兆和、李可染等是这一派别的代表画家。他们把西方艺术语言引进中国画领域,使其与中国传统语言相交融,促使新形式的产生。这也是推动中国画革新的重要途径。

      概括地说,关于20世纪中西绘画变革的走向,大致上是西画从强调物质性转而强调精神性,是由实到虚;中国画语言的现代性则是在强调精神性的基础上,注重现实性,是在虚幻的境界中增加现实感。它们各自向相反的方向发生转化。

      白: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您发表了一系列讨论西方现代美术的文章,在当时美术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时隔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反思现代主义在我国的传播所起的作用?您在力促中国美术形态从传统走向现代过程中做出了怎样的努力,请您一并谈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