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观教育中的难点问题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延边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内容提要:

几年来,全党全军利用各种形式对广大青年进行了革命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但在教育过程中,也提出了许多疑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就无私奉献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集体主义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市场经济与艰苦奋斗精神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等难点问题发表了看法。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1997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几年来,全党全军利用各种形式对广大青年进行了革命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通过教育,广大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教育过程中,也提出了许多疑点和难点问题。对于这些难点问题,如果不从理论上给予正确的回答,那么就会影响教育的效果。因此,从理论上给予科学的回答,就成了我们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

      难点之一:无私奉献精神与市场经济相对立吗?

      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同志提出这样的问题: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通行的原则是等价交换、物质利益原则,而无私奉献精神属于共产主义道德范畴,它通行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大公无私和不计报酬,二者不是针锋相对、格格不入吗?

      我们怎样看待这一问题呢?首先应当承认,无私奉献精神与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确实存在矛盾,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组织方式,属于物质文明范畴;无私奉献是一种高尚的思想道德,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就市场经济来说,它具有二重性,即一方面它具有促进道德进步一面,如增强人们的平等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民主观念、自立自强观念等;另一方面,它还具有负效应,可能刺激人们滋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倾向。显然,这些是与无私奉献精神相矛盾的,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唯物主义者。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它们相统一、相一致的方面:

      第一,二者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市场经济手段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这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而无私奉献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要求人们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树立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现“两个决裂”,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由此可见,二者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同一辆车上的两个轮子,不可分割。

      第二,它们的内在本质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无论是在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还是在生产的目的上都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有原则区别。它在精神道德方面比一般的市场经济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例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因此要求人们必须采取正当的手段谋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因此,它要求人们发扬先富帮后富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这种精神就是无私奉献精神,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反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第三,二者又是相互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无私奉献精神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为弘扬无私奉献精神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那么人们的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就会发生新的变化,无私奉献精神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物质基础的作用。他说:“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1]反过来,无私奉献精神又会抵制和克服市场经济中的某些消极因素,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保证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经济振兴,国家强盛的首要前提是焕发全体公民的奉献意识和劳动热忱,同心同德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忘我工作,而要实现这一点,就离不开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力量所不能替代的。

      难点之二:集体主义排斥、否定个人利益吗?

      在讨论中,一些同志提出,现在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通行的原则是个人主义,而集体主义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左”的东西,它否定、排斥个人利益,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如何看待集体主义与个人利益的关系问题。应当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我们认为,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个体和群体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历史:一方面,个体依赖于群体,离不开群体,离开群体的合力,个人是渺小的,只有在群体中才能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另一方面,群体也离不开个体,群体的作用是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这种关系就象细胞肌体的关系一样,肌体是由细胞构成,无细胞也就无肌体;反过来,细胞如果离开了肌体就不可能存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体和群体关系原理是我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主义的指导原则。

      根据这个原理,首先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我们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个体要服从国家整体的利益。邓小平同志说:“在我们目前经济生活还面临一系列困难,还需要进行一系列调整、整顿和改组的时候,特别要着重宣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道理。只有党内上上下下人人都注意照顾大局,我们才能顺利地克服困难,夺取四个现代化的光明前途。”[2]我们一定要以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重,在必要的时候,要牺牲个人利益去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在当前,我们就要自觉地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在完成好各项本职任务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参加国家经济建设,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国家经济上去了,我们的个体利益的改善就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集体主义并不排斥、否定个人利益,它内在地包含着个人利益。在这里,我们要把个人利益和个人主义区别开来,个人主义是指把个人利益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放到整体利益之上,一切为了自己的思想行为。而个人利益则不同,它是国家政策所允许的个人的生存、发展所必须的东西。个人主义要反对,而正当的个人利益则要保护,我们在维护整体利益的前提下,要尽量满足正当的个人利益。我们要从尊重个人价值入手,通过重视个人价值来提高整体功能。在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只有重视大家的个人利益,尊重他们实现个人价值的要求,才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保证社会整体价值的实现。不能把集体主义、整体利益看作是游离于个体、个人利益之外的抽象的定义,而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教育大家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在必要的情况下,牺牲个人利益去维护集体利益;另一方面又要尊重个人的价值、尊严和正当的个人利益。我们既要反对不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而片面追求个人利益、个人价值的个人主义倾向;又要反对把集体主义和个人利益对立起来,否定、抹杀正当的个人利益的“左”的倾向。这是我们时代的要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