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师沟通现场一 小班的诚诚表达能力较强,但受年龄特点的局限,他说的话常常真假参半。这天放学回家,他对妈妈说:“老师把我放旮旯里,不让学!”还说户外活动时,“老师不让我玩,老让我跳,老让我蹦。”妈妈并没听信诚诚的一面之词,而是第二天向老师了解情况。原来,英语老师是幼儿园外请的,并不认识小朋友,英语课碰巧把诚诚安排在边上了;而户外活动时,诚诚作为超重儿童参加幼儿园专项体能训练活动。从现场描述角度说,诚诚说的是事实;但是从教育情景角度来说,他的话并非事实。 诚诚父母之所以没有认为教师对孩子有偏见,是因为诚诚的老师经常利用家长接孩子离园的时间,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在园情况,随时沟通使得亲师关系融洽。 教师到位、得当的沟通让家长感受到了老师的爱心,了解了孩子的特点,避免了误会的产生,为家园共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亲师沟通现场二 张老师工作很负责,但与家长很少沟通。她觉得家长工作忙,自己事也多,只要自己对孩子好,孩子在园不出事,家长就不会对教师有意见。有一天,在公交车上巧遇家长,两人有时间交流。家长说,孩子常在家表演幼儿园学的故事、歌曲和舞蹈,还冷不丁冒出一些很恰当的“大道理”,问孩子是怎么知道的,孩子自豪地说:“是张老师教的!”张老师没想到平凡小事竟能得到幼儿和家长认可,心中涌起一股从未有过的幸福感。 亲师沟通是提高教师自我认识、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不能只在孩子有问题需要解决时才与家长沟通。 家园共育发挥正能量,需要以亲师沟通为基础 1.有利于发挥家园共育的最大效果 案例中的张老师以前忽视沟通,在思想意识上割裂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联系,认为园与家各行其是就够了。通过沟通,亲与师能够达成一致的教育目标,统一教育方法,促使家园共育发挥最大的教育效果。 2.有助于解决幼儿成长中遇到的烦恼 很多问题发生在孩子身上,根源却在环境和成人身上,但仅仅发现根源还不够,教师应根据家长提供的情况具体分析家长的教育观念、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等因素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影响。比如,有的家长教育观念科学,但不会与孩子交流,不会做亲子游戏,教育行为具有成人化倾向。加强师亲沟通就可有效帮助家长和孩子。 3.是对父母的理解与宽慰 孩子入园,家长便有牵挂与担心,希望知道自己不在身边时,孩子到底是怎么样的,这种心情并非不信任教师,而是父母之心、人之常情。尽管有些幼儿园用视频录像方式与家长沟通,虽然开放透明,但这种“人机沟通”并不能代替师亲间“人际沟通”。真正的家园沟通是教育观念的共识、教育责任的共担、教育烦恼的相互理解和教育方法的相互配合。 亲师沟通,让我们做得更好 对教师来说,与家长沟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亲师之间从相互理解,到彼此信任再到携手合作,是应遵循的普遍规律。 菁菁入园以来,都是妈妈接送。可姜老师与菁菁的妈妈没说过几句话。妈妈每次送菁菁,都是把她放在班里就走,既不鼓励菁菁说“老师好”,也不跟菁菁说“再见”。菁菁上大班了,熟悉幼儿园环境,妈妈就把她送到楼下,让她自己进班。这样,妈妈和老师见面、沟通更少了。天气转凉,孩子户外活动需穿棉背心。老师把带棉背心的通知写在教室外的小黑板上,又逐一告知接送孩子的家长,还特意交代菁菁:“记着提醒妈妈明天给你带棉背心来!”第二天菁菁没带棉背心,老师只能找一件别人的先给她穿上。晚上,菁菁开始打喷嚏、流鼻涕。 妈妈着急地打电话责怪老师给孩子穿少了,没照顾好孩子。老师认为早上出门时菁菁就穿少了,离园路上也可能着凉,并解释说已经通知家长带棉背心了。菁菁妈妈说自己没看见也没听见通知。老师说:“您平时不能接送完孩子就走,对班上的事情不闻不问。”妈妈不接话,生气地把电话挂了。 这难免让人联想到家长是否对老师有意见,或老师是否做错了什么,导致家园、亲师关系淡漠。经调查,菁菁妈妈对老师并没意见,她说自己性格就不爱说话;老师认为只要把孩子带好,无愧于工作,家长不愿沟通就算了。 可孩子在园总会出现一些健康或安全状况,这时再沟通,难免出现谁不服谁、谁不信谁的矛盾,家园、亲师关系疏远,最终影响的是对家园一致教育力量的减弱。 1.相互理解是家园沟通的第一个目标 虽然主观意图上教师与家长都想为孩子健康成长付出努力,但现实生活中还是会出现一些真情付出不被理解的情况,导致家园间关系疏远,甚至出现矛盾。例如一些家长对孩子包办代替较多,教师则要求孩子学会自理,若两者沟通不良,就会出现误解。家长误以为教师推卸保育责任,教师则认为家长不配合幼儿园教育。其实,事事替孩子代劳,家长付出担心与劳累;指导和敦促孩子独立自主做事,教师的安全压力和教育付出也很多。可见,家园共育优势最大化还需消解误区,建立相互理解。 2.相互理解需要教师先接纳再引导 教师的工作不能停留在讲道理的层次,对家长来说,不是听不懂道理而是难以接受现实。教师要理解并接纳家长的心态,以宽容的态度配合家长的需求,在无损原则的情况下,先满足家长的个性化需求,因为得到理解的家长更容易理解教师。 央央的妈妈是大学老师,她非常细致地关注央央在幼儿园的一切问题。有一天,老师接到短信:“老师你好!央央说,他今天把午饭吃得很干净。你最好对他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以此鼓励他再接再厉。你还可以在班上表扬他,强化他的好行为和成就感。”类似短信,央央妈妈时不时会发给老师一条。老师一方面能感受到她对央央的教育非常重视,另一方,她的许多“在行”的提议,让老师感到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