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学生到一所学校去当实习老师,回来后,她很感慨地和我分享:现在的孩子很难教。 我问她为什么?原因是:有一个学生,做了错事后,很快就道了歉。但当她要求那位学生善后处理时,那位学生居然很不满地回应她,“我都已经说对不起了,你还想要怎么样?”让她非常惊愕。 这让我想起半年前的一次经历,某个周末,我和家人一起到餐厅吃火锅。一对父母带着两个小男孩坐我们隔壁桌,这两个孩子一直吵闹不休,不一会儿,他们离开桌子互相推搡起来。推着推着,可能一时失手,一个孩子就把我们这桌的火锅菜盘推倒在地,还好盘子没摔破,但菜掉了一地。孩子的父母看到后,立刻大声训斥孩子,要求孩子跟我们道歉。两个孩子立刻说了“对不起”,然后他们就回座位去了。 我开始跟儿子一起蹲下来捡菜,在捡的过程中,我抬了下头,刚好看到那两个孩子正在看我们,我就问他们“你们要不要来帮忙?”两个孩子先是愣了一下,较大的孩子回答“可是我们已经说过对不起了。”较小的孩子则转过头去看妈妈,他妈妈看了我们一眼,说“真的很不好意思啊!”然后,妈妈叫两个孩子坐好,开始严肃地教育起孩子来:包括不应该乱跑、要尊重别人、不应该影响到别人、做错事要说对不起……就这样,一直到我和儿子把地上的菜叶捡好,那位妈妈就边看着我们收拾,边训斥孩子,但大人和孩子,没有一个人过来帮忙。 我在思考,当这样的孩子更小的时候,接受的教养方式大概就是这种“说对不起加不停说理”的管教方式,而这种管教方式显然是有问题的。 近几年,我观察到一个现象,父母开始很少用打骂的方式管教孩子,而倾向于用“讲道理”的方式处理孩子的犯错行为。标准的模式是,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会先要求孩子说“对不起”,然后很仔细地告诉孩子究竟错在了哪里,为什么这样做是不对的。当孩子道了歉,也表示理解及同意父母所说的道理时,这个管教就结束了。 但是这整个过程中,却缺少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年幼的孩子因为经验不足,原本就很容易犯错。重要的是,当他做错事的时候,父母如何回应他,将影响下一次他犯错时的反应。如果父母在孩子做错事时用打骂的方式回应,这个过程中,孩子处在恐惧的情绪中,很难去对事件本身进行反省。但是,如果孩子做错事时,父母就是要求他道歉,并不断地讲道理,孩子可能学到的是:我做错事后,只要说了“对不起”,再被父母训斥一下,就没我的事了。这两种管教孩子的方式比较起来,后者看似更讲究方法,但同样没有达到管教的目的。 孩子做错事,父母管教的重点应该是让孩子体会到,他做这件事情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更重要的是,他必须为这件事的后果承担责任。例如,孩子因为边吃边玩而摔碎了碗,父母不必火冒三丈、大发雷霆,但是要让孩子负责把打翻的东西收拾干净。父母千万不能代替他收,可以告诉他应该怎么收,盯着他收,但是不收完,就不可以去做其他事。直到他清理完毕为止。下次,他就会知道,吃东西的时候不要胡闹,否则要自己收拾很久。 不必打骂,不必过度说理,重点是要让孩子有真实的体验,真真切切体会到这样做的后果。孩子就会认识到:为什么我不要再做这样的事,因为我要付出代价,因为我造成了伤害。 让孩子知道,做错事,从来都不是说声“对不起”就可以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