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和我的一个从事教育的朋友聊天,讲到她的一名学生。那天天气还比较暖和,孩子的妈妈带着孩子到机构来学习,进门的时候,发现孩子穿着一个厚厚的马甲,于是朋友忍不住问孩子“宝贝,你觉得冷吗?怎么穿着马甲来了?”“我不冷,是我的妈妈觉得冷。”孩子很快答道。这一刻,我的心被触动到,从什么时候起,做家长的无时无地在用自己的思想“绑架”自己的孩子,连孩子的“感觉”(关于冷热这件事)都需要在家长的掌控当中。 回国已经超过10个年头了,因为当了母亲的缘故,也自然不自然地乐于关注于教育的方方面面。再加之后来从事了学前教育的管理者的工作,也让我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来关注这个领域。 孩子在父母“计划”中好吗? 孩子和我们的一切都在计划和规划中就好吗?俗话说:有比较才能看得出区别,刚刚回国的时候感觉特别明显(现在比较麻木了),总感觉周围的人都是那么焦虑,无论是在小区的游乐场,还是公园里,如果是比较小的孩子,经常能看到一个孩子后面跟着至少两名以上大人,定时定点地有人负责喂水、吃东西、穿衣服……再大一些的孩子几乎看不见他们在楼下玩耍的身影。 我曾经好奇地问周围的人:“怎么没有大一点儿的孩子下来玩儿呀?”得到的回答都是“他们哪有时间啊?还得上课外班呢!”我也不时地和孩子们的父母亲一起聊天,大多时候父母亲都表达着对孩子状况的各种担忧,“什么时候学钢琴好?”“到底该上私立还是公立学校?”“英语在哪里可以报班考级?”…… 我这个“零报班”的妈妈实在是没有发言权了。当他们看到我们的孩子光着脚在地上跑的时候,就一定会有“热心”的阿姨出来说“哎呀,赶紧穿上鞋,别感冒了”,或者看我们“饭点儿”的时候还在外面,就会问:“孩子该回去吃饭了,你们怎么还不走?” 那一刻,我总会觉得我们的生活就像是被计划好的一样,无论对孩子还是对自己,什么时候该吃饭、什么时候需要握笔、什么时候该睡觉,我们很难也不愿意对自己“松口气”,好像生怕这口气一松就输掉了全部人生一样。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类同化”的教育会毁掉一个人的一生。但是,我们都忽略了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人,有的孩子早点儿走路,有的晚点儿;有的喜欢静,有的偏爱动;有的喜欢动手,有的爱倾听和观察;有的孩子需要吃得多一些,有的少一些。可是一旦发现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家的吃得多一些,早一点儿说话或是有一些不一样的能力,我们就开始质疑自己的孩子。再者,如果发现孩子的哪一个方面的发展不在我们的常规、标准模式下,我们就开始焦虑。 父母的角色只是陪伴、引导 笔者的看法是:上天在给予每一个人生命的时候,就会赋予这个生命基本的特点、特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本性”。 我们做父母亲最容易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将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为他们规划人生,殊不知这就如同种植花草树木一样,你看那些经常被人照顾、被人修剪的植物总是非常容易生病,也很容易就死亡;可是大山里的杂草,从来没有人打理过它们,它们的生命力却是那么顽强,生长得又那么茂盛。我认为父母亲和教育者需要做的其实就是引导、陪伴,实在是没有权利去要求孩子做我们心目中的那个“自我”,那是你要的,不是你的孩子要的。 教育中“品德”是重点 很多时候我们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我们真正要担忧的是孩子的品德(比如诚实、善良、正直、勇敢……),至于早一天写字还是晚一天写字,吃得多了还是少了,究竟该不该报英文班,这都不是大的问题。 实现了“自我”的人生就是精彩的 也许有人会说:“你也不想想,现在的竞争有多大,不这么拼以后怎么办?”也许是受中国长期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也许是我们骨子里的这种不安全感,让我们觉得,只有读了一个好的大学,只有做了律师或是医生这类白领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够精彩。而我觉得如果能够幸福地经营一个小店,或是心甘情愿地当一名农民,再或是做一名快乐的、手艺精湛的裁缝,这都可以是一个美满的人生,因为你至少是做了你自己! 所以我想说的是,对孩子、对自己,我们都放轻松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