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出现了一个高频词“原生家庭”,网络上很多媒体细数了各个省市高考状元的“原生家庭”,发现很多高考状元的家庭都是高知分子,于是“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被热烈讨论。 解读“原生家庭”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也是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原生家庭就像是孩子成长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会投射在孩子现有的种种表现上。心理学又将这种现象称为“强迫性重复”,即我们从原生家庭中沿袭下来的模式,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影响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这样不断地重复…… 什么是“原生家庭”呢?我们人的一生中有两个家: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另一个是我们长大后,自己结婚成家的那个家,我们把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 每个人都是带着原生家庭的心理烙印开始自己的成长历程的。例如:家中排行、成长背景、内在誓言。原生家庭塑造人的个性,影响人格成长和人际模式,人在原生家庭里形成的情感习惯和思维模式叫做“原生情结”。可以说,原生家庭是影响我们最早、持续力也最久的家庭生态系统。长期的临床咨询发现,早期的生活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人的性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个人的生活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 在不健康家庭环境成长的孩子,容易性格急躁发怒、偏执冷漠,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格格不入,并且很难相信其他人。解读原生家庭,就是解剖自己的前半生。一个人,没有回忆,就无异于一具空壳。你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会更清楚要到哪里去。当一个人对原生家庭从不反思或者毫不在意时,上一代的问题其实已经默默复刻到了下一代身上。一个父亲教训自己五岁的儿子,打得很凶,有人劝解,他却不以为然地说:“我小时候我爸爸打得比这还凶,棍子都打断了,还不是照样长大了吗?”他意识不到原生家庭的问题,也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在遇到同样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就自动复制自己父亲的教育模式。所以我们解读原生家庭,最重要的作用是给自己反思的力量。 遗憾的是,许多人把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啊过度解读,对原生家庭影响的讨论不是反思,而是抱怨。生活中出现了任何问题,就从原生家庭那里找原因、找借口。所以难免给一些人造成一种误解:我痛恨我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给我带来的童年阴影面积简直无法测量。如果我们过度地执着于自己的固定想法,特别是你童年期有过的创伤体验,那么你的内心就有强烈的负面情感。 良性关系的家庭没有防护和敌对、没有隔阂,孩子是最容易模仿父母的,所以好的关系要先于教育。生长在一个生态良好的原生家庭里的孩子,在成人以后,会不断地兼收并蓄,整合形成了自己今后观察和评价的重要客体,会延续到日后所经营的新家庭、塑造出的下一代,这是一个良性的家庭生态循环系统。 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衍生出了两种极端:一类强调原生家庭的重要性——我的不幸都是原生家庭造成的。对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很多人做的事情不是抗争,而是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影响,放弃了自己追求幸福的可能;另一类强调自身奋斗的重要性——原生家庭什么都不欠你,你走到今天完全是你自己的行为带来的结果。 打开原生家庭的心灵按钮 诚然,我们的性格或行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从小生长的家庭所给予输入的印记。而这背后,最本质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该对自己持有什么样的态度?痛恨原生家庭的背后,是你还在把自己当一个孩子,忘记了自己已经长大,已经有了独立为自己的幸福负责的能力。根结早已不在原生家庭,而在你自己的心里。原生家庭只是一个解码器,帮你解读人生,破解幸福的密码。 现在,当我们为人父母时,我们和伴侣处事的行为模式又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未来。我们现在就是子女的原生家庭,为了孩子,请做更好的原生家庭。 1.拥抱自己内心的小孩,对它负责 你值得去思考一些关于自己的问题:“你从小最需要但没能满足的一些心理诉求是什么?”“你从小常常有的一些负性情绪是什么?”“你有从小的‘内在誓言’吗?”“你生活中最在意最敏感的是什么?”……试着去探寻你的原生家庭的密码,试着为自己的心理情绪负责。 当一种强烈情绪宣泄出来后,要留意哪些是针对现在的人和事的,哪些是借题发挥的,属于过去的。不要把属于过去对父母的情绪掺杂进来,再投射并发泄在孩子身上,令对方莫名其妙和不能接受。过去原生家庭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负责任,分清此刻和过去的界限。 一个人真正的成长,是“断裂”,是与自己原生家庭的“断裂”,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现一个新的自己。不要把原生家庭当作不肯成长、改变的借口,因为你的幸福、快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请记得:先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试着对它负责。 2.让孩子始终保持一种探究的行为 从自我心理学的角度讲,我们今天之所以长成为今天的自己,那都是一路靠自己对外界不断的探究,从而获得掌控感,然后再进一步探究,再获得掌控感,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让自我得以成长的,所以探究和控制可以是指对外界环境的探究和控制。这种探究和控制本身就是满足。 拿家庭教育来说,我们跟孩子在一起,一定要极大地保护孩子的探究行为。在探究过程中让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的完善,也伴随着人际关系的成熟。因为自我探究、自我认同是童年期发育并逐渐摆脱原生家庭模式对自己影响的一种有力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