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戚如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内容提要: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解决好作为价值主体的广大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新的社会阶层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出现的新生人群,其绝大多数成员处于“体制外”,在成长背景、阶层属性、思想信仰及利益追求等方面明显有别于其他阶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面临结构碎片化、信仰多元化、追求功利化及政治边缘化等多重困境,必须从组织培育、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利益保障及政治参与等方面入手,规范引领,多力并举,提高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7 年 11 期

字号:

       自从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就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包括认同主体、认同客体及认同路径等方面的内容。就现有相关研究文献来看,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客体与认同路径,包括认同的本质、内涵、功能、意义、可行性、机制、路径及实证调查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而对认同主体的研究则相对不足:侧重于总体性研究,缺少分层研究、群体研究;局限于少数群体,而对更广泛的大众群体的关照不够。2013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育和践行,必须“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这是中央文件从认同主体层面正式提出的分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总体要求。新的社会阶层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出现的一些新的社会群体,主要包括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等。[1]该阶层中的大多数人属于“体制外”,成分复杂、职业自由、思想开放、价值观多元,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具有特殊性,学界对此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因此,深入研究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规律,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实践需要,也是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理论需要。

       一、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必要性

       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中华民族的思想认同与政治共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新的社会阶层这一新生群体,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价值观教育。

       1.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2]在这段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用了“全社会”“无处不在”“全体人民”等词汇,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化”大众,才能达到“大众化”。这里的“大众”是指尽可能多的人,没有党内党外之分,没有阶级阶层之分,没有体制内外之分,没有精英大众之分,没有城市乡野之分。每一个阶层、每一个群体、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的对象。改革开放以后,在广泛存在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中,新的社会阶层备受关注。根据中共中央统战部宣传办提供的数据,当前我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总体规模约为7200万人。[1]对于这样一批“大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然不能置之不理,而应通过教育引导、宣传感化、制度保障等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其心、外化于其行,夯实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2.增进思想认同、政治共识的需要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具有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作为高素质群体,同时也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他们理解和认同党在现时期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珍视稳定和谐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环境。但同时,作为“三高”(高学历、高技术、高收入)、“三外”(体制外、党外,不少人是海外归国人员)群体,他们往往具有思想多元、自我标榜、求新求异的特点,对我国社会制度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会有自己的体认和解读。部分人的海外交往较多,但缺少对国情党情的了解,会把发展中的中国与发达国家进行机械的比较,得出不客观甚至错误的结论。而且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往往还是西方敌对势力腐蚀拉拢的对象。因此,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使他们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理性认知中国特殊的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做到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看齐,从而不断增进政治共识,提高思想认同,这关系着我们党如何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社会各个阶层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由于绝大多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从事的是复杂劳动,其劳动报酬也远高于其他阶层,属于高收入、高消费人群。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7社会蓝皮书》发布的以北京、上海、广州为样本的调查数据,从个人收入来看,新的社会阶层在过去一年的平均收入达到166403元,远高于社会平均收入75184元,是其2.21倍;而在家庭收入层面上,新的社会阶层过去一年的家庭总收入均值达到288826元,是社会平均收入147573元的1.96倍。[3]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讲,新的社会阶层在群体划分上大致相当于“体制外的中产阶层”。作为“先富”起来的一批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创业意识、财富观念、消费方式以及行为模式很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甚至成为其他阶层模仿的对象,而其道德水准、法治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态度在社会转型期也具有风向标的作用。与之相应的是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少数“成功人士”总爱高调炫富,处处“精致利己”,甚至发出歧视穷人的言论。这些问题虽不普遍,但往往会触动公众的敏感神经,引发社会大众的负面观感。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可以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摆脱狭隘的自我意识和阶层意识,正确进行角色定位,增强与不同群体间的包容、理解与信任,同时也有助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和健康的消费方式,培养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社会责任感和勤劳致富、遵纪守法的良好形象,这对于建立阶层信任、提高社会公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