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关怀自身”及其实现的德性要求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茂明(1963- ),安徽安庆人,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哲学。深圳 518000

原文出处:
宿州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人作为超自然的有意识的能动存在,其自身生命之善的形成,必定有赖于个体通过把自身作为对象,综合地培育和提升自身生命价值的“关怀自身”的修身实践才能最终达至。这一实践的本质在于“社会性自我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培育与提升”,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和超越私性的价值关怀,因而区别于“利己主义”;它以生产实践为基础并通过对生产与交往主体的素质、境界和技艺的深刻影响反作用于生产与交往实践。“关怀自身”的修身实践主要特质在于反身自导性、价值提升性、有机整体性、形态多样性,其内含的三个基本环节是认识自身、超出自身、训练自身。成功地实施“关怀自身”的修身实践必须讲求“自重”“中道”“诚实”“勇气”四项德性,这些德性能促进“关怀自身”的“价值取向”“行动方法”“本真状态”“困难克服”等核心内容的有效达成。合理的“关怀自身”的修身实践,推动人们在集体进步与个人创新、社会昌盛与自身美好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中追求自我的发展和提高。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17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7)05-0001-05

      人作为超自然的有意识的能动存在,其自身生命之善的形成——从直接的无教养状态中解放出来,就不会是生命体自然的生成过程,也不会是外在环境单方面作用的结果。它必定有赖于个体把自身作为对象,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训练、自我超越”的“关怀自身”的教化才能最终达至。黑格尔认为这一修身实践是人类自我实现的必要方式:“(小孩)必须用下列办法努力创造自身,即既要超出自身,又要在自身内部培养自身。”[1]而马克思则强调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质之一:“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统一的。动物不能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它自己的生命活动;而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2]162深入解析“关怀自身”这一修身实践,不仅有益于从主体方面理解人类生产实践与交往实践能力的生成,全面把握人类主要实践方式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且还有助于指导人们发挥自身生命潜力,积极追求美好个性的实现。

      1 “关怀自身”的一般内涵与主要特质

      “关怀自身”作为伦理性的修身实践,指的是个体从其具体的社会处境和独特个性出发,依凭自身生命能动开放与整体协调的特质,应用自身所持有的知、情、意等方面的力量,通过激发自身向善成长的活力,综合地培育和提升自身生命价值的自由创新活动。

      这种致力于实现自身美好的修身实践,在本质上不同于专事侵害他人利益以将自身狭隘利益绝对化与至上化的“利己主义”。它不是“仅仅对自己感兴趣,也不是指自我爱慕或者自我迷恋”[3]171,其本质的规定性在于“自我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培育与提升”,即个体主动以自身为主要对象进行的一种向善的自我转变和发展的生命历程。由于“个体是社会存在物”,决定了这一过程必定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具有超越私性的整体取向与他性关怀,因为社会良善秩序是每个人自我实现的客观基础,而人与人之间必要的相互协作、承认与欣赏本身就是“关怀自身”追求的目标。上述事实表明,成熟的、真正的“关怀自身”不会像上述“利己主义”那样,“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2]188,而是要把“培育个体公共道德与友爱精神,引导人们过好集体生活”当作修身实践的基本内容。

      这一以自身为对象的修身实践,因为人的对象性以及由此而来的对物质生活资料需求的首要性,决定了它必然以生产实践为基础,受生产方式的制约。生产实践预制和规定了修身实践基本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整体面貌;人们也正是通过生产实践才获得修身实践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和基本的生活经验;生产实践的过程对于克服人的单纯主观性,形成人的创造力量、人格自信与合作技艺等方面素质与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基础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生产实践能够取代修身实践,“关怀自身”的修身实践可以完全归约为“关心产品”的生产活动的一部分。事实上,生产实践作为主要以身外之物为对象的生产生活资料的对象化活动,其本身并不就是以“生命自身”为对象的修身实践,因而也不具备修身实践对于人的促进意义。修身实践有其相对独立的性质、形式和不可替代的教化功能。致力于陶冶与塑造自身生命价值的“关怀自身”的修身实践,一方面是对相对独立的人的个性化能力与技艺的训练和提升;另一方面也内在地包含着对人们的生产技能、政治道德觉悟与社会交往技艺的着力讲求。人类修身实践主要通过对主体的实践素质、境界和技艺的深刻影响,实现其与生产实践、交往实践的相互作用。这一实践的普遍而成功地实施,将积极推动社会整体实践工程的良性运行与和谐发展。

      “关怀自身”主要具有以下实践特质:

      第一,反身自导性。“关怀自身”作为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修身实践,诚然离不开家长、老师和朋友的帮助、教育与指点,但其最重要的特点还在于其“反求诸己,自我立志,自求完善”的反身自导性。从直接形态上说,“关怀自身”总是个体朝向自身的主动的自我教化过程,这一教化过程对完美人格的形成具有关键意义。传统儒学正是有见于此才认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面对自身生命的未来,人们只有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主动地成为自己生命向善的设计者、督促者、创作者,才能使生命走向充实美好、灿烂辉煌;而被动地乞灵于外在环境与时运、满足于他人的看护与照料,或者放纵自己野蛮情欲顺其自然,都会使生命趋于简单贫乏、低俗庸常。

      第二,价值提升性。“关怀自身”作为一种伦理修身实践,其区别于医疗、家政、理财等纯粹事务性自我实践的地方在于:它是主体把生命自身作为对象,实现生命的丰富和谐、愉悦幸福与境界美好等价值目标的向上发展的过程。它的核心是一种“价值提升关系”,是人对“更有价值的、更重要的自身”的关怀与追寻。当代法国哲学家福柯曾就此指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确立的“关怀自身”的“自身”不是灵魂和周遭世界或身体之间的某种工具关系,而是“主体对于周遭、它支配的对象,以及与己有关的他人、自己的身体和自身的超越立场”[4]。“关怀自身”的修身文化认为:“你的善就是你的最终的自我超越。”[5]因此,它着力于培养人们立足于“生命之善”的形成来安排生活的智慧,以防止人们趋于无“生命之善”的物役化与客体化的单向度生存。这一智慧对于人们实现自身生命的美好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有机整体性。修身主体集多方面规定于一身的生命整全性决定了人的自身关怀的有机整体性,决定了它必然是一种处理与驾驭一整套事务的系统实践。在“关怀自身”的过程中,人需要以生命美好这一价值目标为总的指导原则,整体把握修身的步骤与程序,均衡和谐地塑造人的德、智、体、美、劳等多样化素质能力,以实现人的身体与心理、理性与情感、功利与审美、个性与共性的协调共生的发展。离开有机整体性,单纯追求某一方面能力的片面发展,必然会形成生命的畸形和事业的短板,进而导致身心的痛苦与存在的焦虑。这个道理很早就为中国儒家修身文化所认识,孔子就这样揭示过仁、知(聪明)、信、直、勇、刚这六种德性片面发展的破坏性:“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