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族树立艰苦创业精神

作 者:

作者简介:
夏学平 中共中央宣传部

原文出处:
高校理论战线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1997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艰苦创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继承和弘扬了这一优良作风。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再次重申:“在全民族树立艰苦创业精神,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保证。”这一论断进一步阐明了艰苦创业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建国以来,经过40多年的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短缺,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于世界后列,这些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要在下个世纪中叶赶上世界中等发达国家,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意味着我们要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现代化路程,缩短和消除两三个世纪至少一个多世纪所造成的差距。这是一个令所有炎黄子孙深受鼓舞、引以自豪的宏伟目标,但也明明白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靠什么来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呢?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靠艰苦创业精神。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57页)

      2.艰苦创业是我们致胜的一个法宝 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要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离不开艰苦创业。在物质条件极其恶劣的战争年代,我们党靠艰苦奋斗的精神,吃草根,咽树皮,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自己动手,开展大生产运动,克服了抗日边区的物质匮乏;用“小米加步枪”,推翻了三座大山,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建国初始,由于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辛勤劳动,仅用三年时间,就收拾了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治愈了战争的创伤。其后,依靠各族人民艰苦创业,反对浪费,战胜了各种困难,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生产的增长,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积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靠人们艰苦的劳动去创造。今天,我们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是在相对薄弱的基础上、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国际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仍然要坚持不懈地加强艰苦奋斗的教育,倡导敬业创业精神,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

      3.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伟大的创业精神 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创业时期。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描绘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宏伟蓝图,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雄心壮志。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业实践,需要伟大的创业精神来支持和鼓舞。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底子薄,目前处在实现现代化的创业阶段,需要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建设,一定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提倡崇尚节约的社会风气。”不同的历史时期,艰苦奋斗有着不同的内容。我们所倡导的艰苦创业精神,不仅仅指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具体内容,而且指一种不畏困难,不怕牺牲,敢于斗争,顽强拚搏的进取精神和奉献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同志赋予艰苦创业新的时代精神和科学内涵,即“64字创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这是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这种精神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走向兴旺、强盛的根本动力。只有用这种精神教育全体党员和人民,使之变成全民族的精神力量,我们才能战胜一切困难,才能成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4.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 现代化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开始,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对于艰苦创业,要有清醒的认识。中国这样的底子,人口这样多,耕地这样少,劳动生产率、财政收支、外贸进口都不可能一下子大幅度提高,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不可能很快。”所以,“实现四个现代化所必须解决的四个问题,或者说必须具备的四个前提”之一,就是“要有一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48页)。“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根据中国的国情来建设现代化。邓小平同志概括为四个主要特点:底子薄、人口多、地大物博、社会主义。因为底子薄、人口多,因此进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物质基础,如技术、资金等,除了从国际市场得到一定数量外,更多更重要的是靠本国力量来解决,靠艰苦创业、勤俭节约。因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所以,现代化所需要的财富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就不能像资本主义那样,依靠内外掠夺和剥削,也不能依赖外国的援助和施舍。特别是,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是比西方的现代化具有更加全面的社会进步意义和更高文明质量的目标,必须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积极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艰苦创业不仅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而且是一个优秀民族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一个富有生机活力的社会所应当倡导的文明风尚。

      5.要教育人们正确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 进行国情教育,着重让人们懂得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而中国将发展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也要告诉人们、教育人们。邓小平同志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时指出:“对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06页)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要发展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一定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其前景美好广阔,其道路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只有高举艰苦创业的旗帜,才能永远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坚韧的作风,矢志不渝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奋进。特别是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环境和条件会越来越好。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要想到基本国情,看到困难,认清现代化建设是一个艰苦创业的过程,即使到本世纪末全国实现了小康目标,在世界上也还是较低的生活水平,也只是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要实现第三步目标即达到中等国家发展水平,还需要进行半个世纪的奋斗。这也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战略目标,而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更高阶段,则需要更长时间。因此,没有一种长期艰苦奋斗创业的思想,没有一股奋发图强的毅力,没有几代人的努力,中华民族高度现代化的雄心壮志是不可能实现的。正如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的:艰苦奋斗至少要讲六十到七十年,即使将来生活好了,也还要艰苦奋斗。“要经常记住,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只有长期奋斗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60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