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微观思想工作文化

——兼论二十一世纪思想工作形态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河南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1997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要 将文化内容引入思想工作,已成为未来思想工作的发展趋势。未来思想工作文化的形态主要由以下内容构成:一条轴线、三维制衡、多重兼容。所谓一条轴线是指主体意识高扬下人的全面发展;三维制衡指的是动态政治的“允许度”、生产力发展水平给定的文明度,认同效应与风格流派多样化的密度。而多重兼容则是指价值选择的并存互补作用。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微观 文化

      一、思想工作发展的趋势——文化观的引入

      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思想工作的实践表明:在千变万化的思想工作长河中,尽管政治的、行政的意志是始终必不可少的内容,但其中最具有广泛性和“常青树”特征的内容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最基本的、共性的“真、善、美”和科学文化。在迎接和展望21世纪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和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今天,我们不仅有必要站在“民主与法制”、“文明社会的发展目标”、“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解放”和“主体意识觉醒”的高度,审视传统思想工作模式中的某些潜在的不足,探讨消除导致思想工作某种程度的苍白无力内容方式上的单一化,而且有可能创造出永葆青春与活力的思想工作文化新境界来。

      文化有狭义文化、常义文化、广义文化三种类型。狭义文化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人类知识凝结,是相对于书本知识的有无、多寡、深浅而言的。常义文化是在惯常情况下人们对精神生活的便称。广义文化即人们关于一般文化的理解,它与文明有密切联系。相对于原始性、野蛮性、蒙昧性、落后性、保守性、狭隘性、封闭性、片面性等非文明的现象。可见,广义文化是以人和社会的发展为价值参照系来研究文化形态的;狭义文化是以知识的积淀为度量来考察文化的;常义文化是以精神生活的自由度为着眼点来评价人的文化的。三者各有侧重,但无疑都是广义文化在不同方面的表征。都是以人和社会与文化的对应关系为基本线索的。

      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彻底解放”、“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中可以看出:“文化”即“人的文化”,“人”即“文化的人”。人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本身。人的活动是文化的活动,“人的文化”是人的历史发展;“文化的人”是人的质量状况。人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是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也正表明社会和人的发展,二者共循着一条“文化”的轨迹,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化的链环。据此,我们可以把“文化”理解为人的一定历史的进步与文明以及科学化的目标和过程。这样看,“文化”就成了普遍的范畴。如政治文化,法制文化,经济文化等等。不仅理性的发明创造是文化,实践运动的发展的形态也是一种文化;不仅是已有的门类是文化,而且发掘新门类,创造新品种也都是“文化”。总之,一切达到了理性、美、艺术、科学境界的精神和物质活动,都可称之为“文化”。“思想工作文化”的命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来的。正是从思想工作与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科学目标和过程的关系上,揭示思想工作的目标、功能、内容、过程,使思想工作与人的发展和谐统一。

      实现思想工作文化,在21世纪,有没有客现基础呢?笔者的回答也是肯定的。当今世界,当今社会,是向现代化和文明发展的世界和社会。在这样的历史时代,社会文明程度逐步提高,教育和科学文化日益发达,愚昧、封闭、保守、落后日益被社会所抛弃。人们的主体意识正普遍萌发和加速发展。他们认为自身已经有一定的条件在社会文明的大潮中激流勇进,能够在社会制度、政策、法律的许可范围内依据自己的最佳发展方向进行自主选择、自主调节、自主完善。无数先进模范人物,无数科技精英,无数各类专门家的成长发展的轨迹都表明:人才的成就是社会制度、政策的实践过程、党和国家的关怀和培养以及个体主体的创造性劳动的共同结晶,而不是权力化思想工作的独家产物。在人的素质已经普遍提高,有了较强的独立审美判断和是非判断能力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信息发达时代,信息获得的途径、频率大体相同,机遇大体均等的社会条件下,人的发展动力不再单靠某种单一权力的驱动和启蒙,并非仅靠权力化思想工作告诉人们该在什么时候喜,什么时候悲,什么时候哭,什么时候笑,何为是,何为非,何为美,何为丑。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讲,至少是在全党和全国人民反腐败斗争的特定实践中,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理所当然地是思想工作的主体,而他们的行政领导理所当然地是客体,人民的“主人”地位和领导干部的“公仆”地位,在思想工作的模式格局的变迁中,得到了全新的体现。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原有的权力化思想工作的吸引力已经面临挑战,这并非完全是消极的,而是合乎逻辑和辩证法的现象。这表明: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正在加深对思想工作权力化的理性认识,正在呼唤思想工作文化的到来。它同时表明:只有当思想工作进入“文化”的境界时,才会平衡主体与客体的心态,在主、客体之间产生共鸣,才真正成为人们文明发展的自觉向往和追求,才会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和准则,才会产生内在凝聚力,吸引人们自觉接受和体验。

      二、思想工作文化的形态——一条轴线、三维制衡、多重兼容

      “思想工作文化”是一个包容性强、涵盖面广的命题。它预示着21世纪的思想工作的崭新形态,即:一条轴线、三维制衡、多重兼容。

      (一)一条轴线:主体意识高扬下的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知道,“主体”是指具有意识和意志的实践者、认识者。“客体”是指“主体”以外的实践和认识对象。从思想工作文化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解出发,“主体”即理性的个体,“主体意识”表现为“自主意识”。这种自主意识强化到一定阶段,才能表明个体的人从消极受动阶段发展到了积极的创造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个体的人才能以升华后的眼光审视“我”、理解“我”、创造“我”。只有到了这个阶段,他的人格、意识、兴趣、选择,才能得到自主主体和客体的共同确认。所以,人的发展首先表现为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亦即人的自主性、创造性的发展。主体意识高扬,正是思想工作文化所追求的目标。人的发展涉及个性、共性、价值三方面的关系。思想工作文化既承认和强调共性,又承认和强调个性,不互相取代和扼杀;既承认和强调人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的价值,又承认和强调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发展的价值,以及人对自我的价值。在侧重研究和强调“社会发展”目的时,人的发展是“手段”;在侧重研究和强调“人的发展”目的时,社会的发展是环境条件。人的发展是手段又是目的,最主要的还是目的。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正是思想工作文化的题中之意。所以主体意识高扬下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一条轴线,在这条轴线上,维系着“平等性”、“自由性”、“全面性”的机制。由于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具有同一根源和方向,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是由社会发展的多维性、全面性决定的,属于生态文明学、生态人类学范畴,而且人的发展的内在规定性、诸条件的制衡性,是协调平衡的,属素质结构范畴,所以,人的发展所需要的“平等性”和“自由性”,是相对于“专制”、“权威”、“趋同”、“保守”的范畴。在这里主要有两个指向:一是排斥“专制”、“权威”意识(主要指伪科学意义上的权威、规范、趋同),即与开放、开明、民主相违的东西;二是创造适合于人才成长的土壤和环境。要卸下培养大一统的庸常的“模型人”的负荷,轻装跨入让人合理、合情、合法、平等、自由地确定目标,顺应各自的优势成长、发展的无限广阔的境界。在这条轴线上,思想工作不仅维护人与人的“法律的平等”,而且维护人与人的人格上的平等,即“文化平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