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明治维新前夕的社会经济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栋梁,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天津 300071

原文出处:
经济社会史评论

内容提要:

19世纪中叶,历经二个半世纪的日本德川幕府统治进入尾声。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形成的以“三都”为轴心的局地市场经济圈,较为普遍的家庭手工业及少量工厂手工业所显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统治阶级内部与被统治阶级内部分化的同时进行,表明封建晚期的德川幕府统治基础已经严重动摇,而开国后西方殖民势力的大举进入,则成为幕府最后瓦解的催化剂。幕末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生产关系的变化,构成了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前提性基础。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17 年 11 期

字号:

       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今东京)设幕府。幕府执掌国家最高军政统治权,长达265年。在日本史上,一般把德川幕府时期称作“近世”,意即封建社会晚期,或曰近代社会早期。1868年初“王政复古”政变后,明治政府取代德川幕府。通过史称“明治维新”的一系列改革,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年轻的进步非常快的资本主义国家”①。

       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德川末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阐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变化、具有近代意义的市场发育程度等,无疑是探究明治维新何以发生以及日本近代资本主义何以“进步非常快”问题时不可回避的重要一环。

       一、晚期封建社会的制度建构

       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标志着世界步入近代。然而,在德川幕府成立的17世纪初,日本依然是个典型的封建社会,实行类似中国西周抑或欧洲中世纪的分封制和等级身份制。

       在政治制度上,德川时期的日本是政教两分的天皇至尊、将军至霸的二元权力社会。根据日本是神国、天皇是神孙的传统说教,天皇成为君权神授的精神领袖,享有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因此即使手握实权的幕府将军,也只有得到天皇封赐后才有合法的统治名分。幕府将军独揽国家军政大权,是天皇不得不认可的事实上的国家最高统治者。根据《禁中并公家诸法度》,天皇及其小朝廷不得干预政事,行动受幕府设在京都的“所司代”监视。这种权力结构貌似中世纪的欧洲,罗马教皇手持为国王加冕的利剑,但真正掌握世俗权力的却是统御一方的诸侯。从日本的情况看,比之于天皇,将军的权力说不上绝对,但具压倒性优势。

       德川幕府的政治体制是幕藩制,中央政府是幕府,主要官员有协助将军处理国家政务的“老中”(有时增设“大老”一职)和协助老中处理政务的“若年寄”。幕府掌握着以江户、京都和大阪“三都”为中心的庞大直辖领地,由“旗本”“御家人”等直属于将军的武士分掌直辖领地的管理权。

       在幕府直辖领地外,全国还存在约260个独立行使其域内统治管理权的藩国。藩国统治者为藩主,亦称“大名”,享有世袭统治权。幕府与藩国的关系是,藩主的领地领民权以幕府将军的承认为前提,藩主须效忠于将军,履行隔年参觐义务,②须按照幕府法令处理藩政,须自备武装粮草随时承担幕府指派的出征任务。以履行上述义务为先决条件,藩国获得幕府“原则上太阁或将军③不能直接介入大名领地内大名与领民的事务”④的承诺;即一般情况下幕府不可干预藩政,藩主拥有排他性统治其领地和领民的权利。藩国的财政独立,领民只向藩主交纳地租,而藩国没有向中央政府交纳租税的义务。此外,藩主可以建立家臣团武装。这种状况与中世纪欧洲的那种“我的奴仆的奴仆不是我的奴仆”的等级分封制形态颇为相似。

       藩国的规模和地位大相迥异,大致可分为三类。“亲藩”大名为德川氏族人,地位显要者有尾张、纪伊和水户的“御三家”,田安、一桥和清水的“御三卿”等。“谱代”大名为关原之战前德川氏的旧家臣。“外样”大名为关原之战后降顺德川氏的大名,多地处于九州、中国、四国及东北的偏远地区,领地规模庞大,远离国家政治权力中枢,是幕府重点防范的对象。

       由于推行兵农分离、农商分离政策,德川时期阶级关系相对固定。以将军为首的领主及其家臣(武士)是社会的统治阶级,至明治维新发生前约为200万人,占社会总人口6%左右。被统治阶级则由农民和工商业者组成。此外,当时社会中还存在少量的“秽多”“非人”等奴隶阶层。

       在经济制度上,德川幕府的统治依然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大名掌握着领内(藩国)土地所有权,把土地分配给领民(藩民),收取实物地租,时称“石高制”。据考证,幕府初期,以承担向土地所有者即藩主交纳地租义务为前提,约90%的农民(时称“本百姓”)获得了世袭土地使用权。地租率因地区、土地质量而异,一般为收成的40%~50%,即所谓“四公六民”或“五公五民”。为了保证地租收入,幕藩政府经常通过“检地”调查土地面积和产量变化,再根据新的土地丈量数据,调整以村为单位交纳地租的数额。为了稳定稻米收入,防止农村分化,幕府还于1643年颁布禁止土地买卖法令,1673年颁布限制分田令,此外还颁布了禁止农民离田、离农及种植桑、棉花、烟草、甘蔗等经济作物的一系列法令。由此,日本社会出现了马克思指出的“发达的小农经济”。⑤德川初中期,尽管发生过以天主教徒为中心的岛原、天草等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但总体上说经济发展较快,社会相对稳定。日本学者推定,德川幕府初中期的120年里,全国人口由1600年的1200万人,爆炸性地增长到1721年的3128万人,⑥而后期1721至1846年的120多年间,人口只增长3.2%。⑦究其原因,一是依赖固有耕地生存的小农阶层普遍存在,构成了社会相对安定的基础;二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兵农分离政策,从制度上一度有效地遏制了新兴地主、豪族的滋生,避免了室町、战国时期“下克上”局面的出现;三是禁止土地买卖等政策的实施,延缓了农村贫富分化的进程。

       根据幕府的“一藩一城”规定,各藩国统治者均建立了统治据点,即如今依然大量保存的“城”(如大阪城、名古屋城、姬路城),大名的家臣武士团及家属居住在城周边,从而形成了以“城”为中心的“城下町”,现代日本城市大多是以这种“城下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武士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基本成员,是不从事任何生产性劳动的寄生阶级,生活完全依靠领主发放的禄米,职能如同藩国的职业军人,一切听从藩主调遣,平时协理藩务,战时出征作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