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位于太平洋东南端,是一个地道的岛国,由北岛和南岛及附近一些小岛组成,面积27.0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1.6万公里。1642年,荷兰探险家阿贝尔·J.达史门(Abel J.Tasman)作为第一个欧洲人发现了新西兰,但并未引起他的注意。百年后的1769年,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Captain James Cook)登陆新西兰,并勘定了新西兰的地形。此后陆续有欧洲人来到新西兰。 1839年,在新西兰公司(New Zealand Company)策划下,约千余名英国人集体乘船到达惠灵顿,这是新西兰历史上第一批大规模移民。1840年2月6日,船长何逊上尉(Captain Hobson)代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与50余名毛利族酋长签订了著名的《怀当以条约》(Treaty of Waitangi),承认英国的统治权,新西兰从此成为英国殖民地。 在此之前,这里是土著毛利人的家乡。据说大约12世纪中叶,毛利人初到此地,大规模移居至此的时间是14世纪。在欧洲人到达新西兰时,这里约有100万左右毛利人,主要居住在北岛。根据1856年新西兰的人口普查,当时有48193名欧裔人,其中54%是男性,约6万名毛利人。① 新西兰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是非常短暂的。如果以1840年《怀当以条约》的签订为建国标志,新西兰至今才177年的历史。然而华人移居新西兰的历史却相当漫长,今年已是明确史载华人移居新西兰第151年了。今天,华人华裔虽然仅占人口比例的4.3%,却是新西兰第三大族群,仅次于英国移民后裔和土著毛利人。 一百多年以前,为数不多的华人为了生存千辛万苦地来到这个年轻的南太平洋岛国,他们到达的时间与欧裔移民来到的时间相差无几,却倍受这些迅速成为新西兰国家主体的欧裔移民的歧视和排斥。统观近代华人海外移民史,华人在这些海外国家因角度和差异形成的“被印象”,在世界各地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成为华人在美洲、澳洲、非洲等海外各国的倍受排斥和歧视的重要原因。 一、相互之间:世界淘金和排华浪潮 184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轰动全球的金矿,引发了世界性的淘金狂潮,世界各地大量移民奔赴加州。1860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发现了金矿。1866年,南非也发现了金矿。在更好生活梦想的召唤下,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的农民们,沿着金矿发现的时间和路线,千辛万苦地进入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等地。可以说,这个“黄金时代”的世界版图吸引大量华人远赴海外,形成了近代华人第一次海外移民高潮。在众多赴海外淘金谋生的华工“金山伯”眼中,以金矿开发时间顺序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称为“旧金山”(old gold mountain),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则是“新金山”(new gold mountain)。 淘金工作技术不高,但劳动强度很大,体力付出很多,这从华工在广东家乡从未从事过类似工作,却能在短时间内迅速适应,即可看出。淘金的收入和劳动付出往往是成正比的。白人普遍性格独立,喜欢单独或几个人在一起淘金,而且他们的忍耐力不强,梦想迅速致富,会放弃一些仍有金子的地块,到另外所谓“含金量更多”的地方,导致了他们并不是每次都能获得成功。虽然许多华人经常是在白人废弃的金矿里淘金,但他们吃苦耐劳,而且组织多人反复操作,不会遗漏任何一个有金子的地方。再者,华人生活节俭已成天性,经年累月的积攒也有一定的黄金财富。 大批华工抵达这些国家淘金的时间,一般都较白人抵达的时间更晚,渐渐遇到了从丰富地表淘金向地下深度淘金的时候,淘金者们一夜致富的几率开始下降,竞争力强大的华工成为白人淘金者收入下降的替罪羊。随着他们之间经济冲突的日益尖锐,这些在外国不愿意同化、脑袋背后挂着一条辫子、不信仰基督教、不愿意在当地生根融入的“过客们”,很快就成为白人的攻击对象,大规模的暴力排华事件和所在国当局政府立法排华就不可避免了。 1860年5月,新西兰奥塔哥省(Otago)的图阿皮卡(Tuapeka)发现金矿。1865年,在新西兰西海岸(Westland)地区再次发现金矿,白人淘金者被新发现的西海岸地区金矿所吸引,离开奥塔哥金矿。1866年,奥塔哥省邀请在澳大利亚淘金的华工来继续开采被白人废弃的金矿。2月,首批12名华工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省金矿来到新西兰奥塔哥的劳伦斯矿区,这是有明确史载的华人进入新西兰的开始。②之后,南岛的霍其蒂卡和格雷茅斯成了中国人进入新西兰的最重要港口。 金矿的发现导致在短时间内奥塔哥省人口迅速增多。1861-1863年,奥塔哥省人口数量从12600迅速增至60000,增加了近五倍。③1871年,欧洲人达到267000人,华人达到2641人。④这时社会上已经开始有了各种排华的舆论。《图卡皮阿记事报》(Tuapeka Recorder)称,“他们的行为举止没有任何可称赞的,只能是让人彻底的憎恶(downright repulsive)”。⑤同年,新西兰国会接到限制华人入境的请愿,成立了“中国移民特选委员会”(Select Committee on Chinese Immigration),经过两个多月的严密调查,得出“排华没有充分证据”的结论。为了构建一个新西兰民族国家,这时的新西兰当局已经有意识有计划地将欧裔移民招募过来。1870年代,新西兰决定招募更多欧裔移民,不但可免船费,而且还有一定补助,促使更大量的英国移民和欧裔移民来到了新西兰。其中就有从澳大利亚移民过来、后来成为新西兰总理、排华最为激烈的朱利叶斯·福格尔(Julius Vogel)和理查德·约翰·塞登(Richard John Seddon),前者创办了大量刊登排华新闻的《奥塔哥每日时报》(Otago Daily Times),后者则在有许多淘金华工的西海岸经营了一家酒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