剂型、术与观念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彦昌,1979年生,山东临沂人,博士,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药物史,北京 100191

原文出处:
中国科技史杂志

内容提要:

片剂的诞生与发展得益于现代科学与机器大工业,以及近代历经单模到多模、从手摇到电动的技术改进。片剂于晚清传入中国后,因契合大众需求,逐渐广为应用,成为当时药方收录的药物剂型之一。在近代中西医相遇背景下,历经名与实的冲突与调和,片剂名称经复杂选译,从多种名称混用到逐渐定于一名。与此同时,围绕中西药物剂型与服用体验,近代呈现不同的话语建构,这一方面强化了西医和西药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促进了片剂技术的本土化与民族化。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7 年 11 期

字号:

      修回日期:2017-05-15

      中图分类号N092:R-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441(2017)02-0127-16

      片剂,俗称药片,近代曾被称为药饼、药轮子、扁丸、锭剂等。相对于汤剂、丸散膏丹等传统剂型,虽其应用历史相对较短,但因具有剂量准确、质量稳定、服用方便、便于识别、利于携带等优点,片剂在现代药物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学者以往多关注机构、人物或具体药物与近代医学转型之间的关系,而对药物剂型与中国近代医学观念转型之间的关系尚未给予足够关注①。

      剂型既涉及药物具体形态,反映医学的模式与发展水平,还关系患者主观服药体验。在中西医相遇背景下,片剂作为从西方传入的剂型,既影响近代医药生产实践,还影响着中西医学的话语建构。本文运用近代药方、药学专著、专业与大众报刊、广告等资料,主要考察以下四个方面内容:(1)片剂技术的起源及在华传播;(2)中西医背景下片剂名称的选译及名与实的冲突与调和;(3)片剂的大众印象与服药体验的话语建构;(4)片剂技术引进与本土化生产实践及其对传统剂型的影响。

      1 片剂起源与技术改进

      “药片者,即以一种或数种药物或与辅药和后制成之固体片状物。”[1]相传古希腊时期的利姆诺斯岛(Lemnos)盛产油脂和一种富含矿物质的黏土,岛上人们将其制成片状制剂(Terra sigillata tablets),此法一直沿用至17世纪[2]。古罗马时期的英格兰地区,在制作一种治疗视力模糊的药物时,将药物成分与树胶或其他粘性物质混合在一起,硬化并印制成片状,且易于在应用时溶解。因此有人认为近代出现的轻压片与重压片某种程度上是古罗马习俗的复兴[3]。1580年,一个名叫贝特霍尔德(Andreas Berthold)的矿工在德国边游历边推销一种称为西里西亚红土(Silesian terra sigillata)神奇解毒剂小药片(small tablets)。这些药是用斯托加小镇(Striga,now Strzegom,Poland)郊外小山上的黏土制成[4]。

      由于年代久远,这些所谓片剂的具体性状仅凭只言片语已难以断定。一般认为,现代药片源于英国人柏乐克登(William Brockeden)受现代铅笔制造技术启发而发明压片机之后。柏乐克登鉴于制造铅笔时,“以铅笔心之原料粉末,置重压机中加压,即成条形之铅笔心”,因此设想,如果“将药物之粉末,置相当模型中,亦必能压成片状”([1],引言)。于是他加以研究,始制成一种简单“手压模”,并于1843年取得专利([2],165页)。

      模作圆筒形,其二端容上下撞模。制片时只须将上下撞模纳入模型,随加定量之药物,然后将上撞模急行用力插入,并用木槌轻击之。([1],62—64页)

      此种机械“在药房调剂室中,随时需制少量之药片时,最为适宜”(见图1左)([1],62—64页)。柏乐克登将碳酸氢钠与碳酸氢盐制成药片,交友人某西药商代售。因其使用便利,在英美等国销售近30年,销数甚为可观[3]。1871年,美国费城的雅科勃·邓丹(Jacob Dunton)用同样机械,制成奎因片剂(quinine tablets)出售,从此药片应用“日渐广遍”([1],引言)。

      后经一系列改进,杠杆式手压机(lever presses)、手摇压片机(screw presses)、单冲动力压片机(cam and flywheel presses)等相继出现([2],165页)。1872年约翰·尉司(John Wythe)在亨莱·鲍威(Henry Bower)协助下,将柏乐克登发明的“手压模”改良成一种杠杆式“手印机”(图1右)。手印机“耗较低之成本,得较佳之收获”,从此“药片之制造,日渐增多”([1],引言、164页)。

      手摇压片机(图2)“制片时将药粒装入盛药漏斗后,使机轮旋动,原料能自动输入模型,乃由上下模互压成片”([1],64页)。1928年,《博医会报》一篇文章特别介绍了一款购自美国费城斯托克机械厂(F.J.Stoke's Machine Company)的欧勒卡手摇压片机(Eureka Tablet Machine),每台价值75美金,机器上分别有3个圆形冲头和冲模,型号分别为7/32英寸、5/16英寸、3/8英寸,可以每分钟生产100枚药片。并称关于这种压片机的图片在当时所有药学教科书中都能看到([3],423页)。

      随着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手摇压片机的劣势越来越明显:一是手工制作速度慢,药片生产数量低;二是手工制作的药片质量可控性差。随之,出现手摇动力兼用压片机、动力压片机。手摇动力兼用压片机(图3右)“则不论原料之多少,皆可用此机压制”;单式动力压片机(图3左)“为压片机中用机械动力之最简单者,因其构造简单,调节与管理方面亦较易”([1],64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