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组织机构改革发展理论探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崔利莹,刘海春,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崔利莹,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北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工作; 刘海春,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教育与发展。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共青团作为党的群众组织,具备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从组织行为学视角对当前共青团改革发展进行理论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前党的群团工作面临多重挑战,存在许多问题,共青团作为党的青年群众组织出现了诸多“不适应”,极大地影响了共青团组织职能的发挥。共青团改革要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一基本要求,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着力推进组织创新、工作创新,解决脱离青年的突出问题,把广大青年凝聚在党的周围。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7 年 11 期

字号:

       2015年7月,中共中央召开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它开启了党的群团工作的新阶段。青年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推进共青团改革,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部分,是焕发共青团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举措。当前,党的群团工作面临多重挑战,存在许多问题,共青团作为党的青年群众组织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极大地影响了共青团组织职能的发挥,使之不能有效地团结青年、凝聚青年、引领青年。当前共青团的改革就是要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一基本要求,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着力推进组织创新、工作创新,解决脱离青年的突出问题,带领全团走在群团改革的前列,把广大青年凝聚在党的周围。共青团作为党的青年群众组织,具备了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以组织行为学为视角对当前共青团改革发展进行理论探究,用组织行为学的变革和发展理论研究并指导当前共青团的改革,将使改革背景下的共青团组织运行更加顺畅、结构更为合理,能够为党更加有效地团结青年、凝聚青年、引领青年。

       一、组织行为学:组织变革和发展理论溯源

       组织行为理论产生于18世纪,现代组织行为理论是在古典组织理论和“行为学派”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弗雷德里克·泰勒、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等作为古典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奠定了当代管理理论的基础。20世纪30年代,行为学派理论开始兴盛,霍桑、亚伯拉罕·马斯洛、戴维·麦克莱兰德等人的理论使现代组织行为理论体系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得以丰富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组织行为理论开始以权变框架进行研究并被广泛应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组织行为理论出现了新的发展动向,组织变革成为经济全球化竞争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首要问题。

       组织行为理论的权威学者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Robbins)认为,组织行为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研究组织行为的决定因素即个体、群体和结构,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并将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应用到实际中,从而“改善组织的有效性”,使组织运行更加有效[1]。任何组织都暗含着组织变革的必要性,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组织行为。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并使组织运行良好,组织及其成员就必须经历动态的组织变革,从而获得组织发展。组织变革与发展理论是组织行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组织变革的动力因素、变革维度、变革阻力、过程模型、变革要素等,在有序变革的基础上提升组织有效性,使组织获得创新发展。劳动力性质改变、技术革新与进步、经济发展与冲击、全球化竞争、社会趋势转变、世界政治的影响等成为组织变革的动力因素,在具备了一定动力因素的前提下,组织将会发生“有计划的变革(planned change)”[2]。

       组织行为理论把组织变革所从事的活动分为4类,即结构变革、人员变革、技术变革和物理环境变革。结构变革是关于权利关系、协调机制、工作再设计及其他类似结构变量的改变;人员变革是对组织成员态度、观念、期望、行为和技能的转变;技术变革是对工作过程、方法、所用设备和技术创新的调整;物理环境变革是对工作场域、所处环境、外部保障等布局安排的改变[3]。这4类内容构成了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着力点和发力点。组织的变革和发展有来自个体的阻力和组织自身的阻力,在有计划的变革中组织将克服这些变革阻力,通过改变组织成员的行为,提高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实现有计划的变革目标。组织变革和发展有两种模型,即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提出的“解冻-移动-重新冻结”模型和活动研究模型(诊断、分析、反馈、行动和评价)[4]。组织变革的关键是获得“创新”和“创建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5],组织变革和发展理论为不能充分发挥组织有效性的社会组织提供了详细的理论指导,使社会组织通过有序变革获得组织发展,最终实现组织创新。

       组织行为学中对“组织”的定义广义上是指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一个系统;狭义上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运用知识和技能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边界的集体或团体,如党团组织、工会组织、企业、军事组织等[6]。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共青团由先进青年这一群体组成,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目标而奋斗。共青团需要通过组织内的专业分工和协作来实现这一目标。共青团自建立以来充分发挥了作为党的群团组织的有效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改变,自身也出现了种种“不适应”,迫切需要通过组织改革,解决当前在结构、人员、技术、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组织的有效性,获得组织的创新发展。

       二、组织行为学对当前共青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义

       组织行为学作为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影响的应用性理论,对当前共青团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组织变革和发展理论是组织行为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共青团的改革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方法指导,指明了发展方向。

       (一)组织变革和发展理论为当前共青团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组织变革和发展理论认为,随着劳动力性质改变、技术革新、经济冲击、全球化竞争、社会趋势变化和世界政治的影响,组织运行与发展会出现种种不适应,影响组织有效性的发挥。在具备了这些动力因素的前提下,组织需要通过变革获得发展。今天的青年一代正由原来的单位制向“原子化”“个体化”转变,社会竞争给当代青年带来了巨大压力,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使青年的价值取向变得更加多元,普遍重视自我意愿表达和个性成长。网络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广度改变着整个世界,互联网带来了颠覆性变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驶入快车道,“转型变革”正在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最为显著的时代特征。当前既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的高风险时期,出现了城乡差距扩大、社会贫富悬殊、思想观念冲突、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党和国家在社会结构重构、社会利益调整、社会管理格局变化和执政能力提升等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7]。时代要求共青团必须积极进行改革,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党组织对群团工作重视、指导、支持不够,群团组织基础薄弱、有效覆盖面不足、吸引力凝聚力不强、工作和活动方式单一、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欠缺、群团干部能力素质需要提高、作风需要改进等问题。共青团作为“变革的推动者(change agents)”[8]应当实施有计划的变革,提高团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改变团组织成员的行为。组织变革和发展理论为当前共青团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组织要想通过改革获得发展,提升有效性和适应能力,必然存在一定的变革阻力,当前共青团改革中也存在着来自组织自身和个体的阻力,如何消除变革阻力实施有力和有效的改革,可以运用组织变革和发展理论作为指导。组织变革和发展理论为共青团改革提供了两种模型,即“解冻-移动-重新冻结”模型和活动研究模型,为当前共青团改革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提供了理论参考。组织变革和发展理论阐释了组织变革和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共青团改革创新活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