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参与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现实路径与对策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凌鸥,广东青年职业学院社会工作系副主任、讲师、中级社工师,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社会政策。

原文出处:
青年探索

内容提要:

社会教育是青少年社会性发展和良好品格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方向与重点。当前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三个层面的主要问题,即教育理念依然被“应试教育”主导、社会教育项目活动缺乏规范和指导、提供专业服务的社工人才匮乏。共青团历来非常关注青少年社会教育发展,这既是团的基本职能与使命,也是团工作的内在需要和手段。当前群团工作的转型发展为共青团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共青团要善于抓住时代契机进行创新发展,积极应对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建立一个有效的青少年社会教育模式。当下共青团参与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路径可以概括为“理想信念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并重的教育内容,项目化管理的运行模式,以社区为服务载体,以共青团为组织基础,实施‘互联网+共青团’宣传途径”的过程。其具体对策就是建立上下联动、机制配套的工作架构;共青团与社会组织结成“左右协同”伙伴关系;组建由“政工”与“社工”相结合的专业服务队伍;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7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C2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80(2017)04-0033-06

       DOI:10.13583/j.cnki.issn1004-3780.2017.04.005

       社会转型期间青少年的思想、品格塑造与社会化过程产生许多新的问题。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在青少年教育上一直很重视社会教育,认为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和品格培养可以通过社会教育有效促进并完善。在全球化影响下,我国政府与各类教育组织对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关注度逐年提高。共青团中央以及各地方青少年宫等组织曾举办了多次关于青少年社会教育议题的专题讨论。中央文明办、团中央、教育部等更是联合设立了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最高政府奖“银杏奖”,以鼓励积极投身于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工作者。本文通过相关研究与经验总结,结合当下社会现实,探索共青团参与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路径。

       一、基本概念与分析框架

       社会教育的广义定义通常是指一切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狭义定义是指除家庭与学校之外的社会教育文化机构、相关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根据各自国情实施不同性质的社会教育,因此,对社会教育的认知也不尽相同。佘双好(2007)总结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对“社会教育”的界定:德国是最早提出“社会教育”概念的国家,早在1835年德国社会教育学家狄斯特威格认为社会教育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活动、社会工作的开展等三项基本内容,具体来说即“个体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应进行教育,社会教育机构通过教育活动来促进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和品格的完善,并借助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帮助个体适应生活、理解生活真谛”。在日本,学者们认为社会教育经历了三种历史发展形态:先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像校外一些儿童教育机构;再者是学校教育的进一步扩展,如成人教育;现阶段是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比如一些教育培训机构、文化艺术机构等。美国非常重视社会教育,全民上下都很投入,这与美国政府从国家发展高度规划社会教育是分不开的。综上所述,国外将社会教育理解为广泛意义的社会机构对社会成员开展的教育活动,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社会教育的狭义定义。除了社会教育的基本概念研究,像德国邻里之家、日本公民馆、美国社区学院、新加坡社区中心等这些带有本国特色的社会教育实体,国外学者对这些实体发展模式的研究也成果颇丰(付喜凤,2009)。

       我国的社会教育概念最早是在1912年孙中山建立临时政府时提出的,并设有社会教育司进行统筹管理,主要是向民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开发民智。现今的社会教育主要是面向青少年群体,但目前我国未设有专职负责社会教育的管理机构,青少年社会教育是多头管理,共青团、妇联、教育部门等组织均有涉及。其中,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一直以来承担着青少年工作,负责指导6~14岁年龄阶段中小学生的少先队工作,领导和密切联系14~28岁青少年,是政党体系中直接与青少年发生关系的青年组织。由于共青团的政治属性使其兼具政府和社团性质,在具体开展工作中可以组织团结、教育引导、代表服务青少年(张华,2013)。因此,无论从共青团的社会功能角度,还是从社会教育的运行角度,共青团都对青少年的社会教育负有领导和统筹的职能,应该在社会转型期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多方面的力量,担负起构建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完善体系的重任(陆士桢等,2013)。可见,共青团组织在青少年社会教育方面是可以而且应该有所作为的。本文主要探讨在群团工作转型发展背景下,共青团组织参与构建青少年社会教育模式的现实路径,并研究共青团推动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的具体对策。

       二、目前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狄斯特威格提出的社会教育三个层面即教育理念、教育活动、社会工作,结合我国国情,对当前各类社会教育机构、团体、组织对青少年的教育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育理念依然被“应试教育”主导

       受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教育体制的深刻影响,家长与老师更关注孩子“学业成就”,家庭、学校普遍对以品德培养和人格形成为目标、以注重个体体验为特点的青少年社会教育认识不足,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受到严重忽视。其实社会教育不仅是针对人的一生任何阶段展开的教育活动,更是一种注重个体体验的教育活动。相比于学校教育,参与社会教育活动的个体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者已经安排好的教育内容,而是需要教育对象个体积极主动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亲身获得体验。因此社会教育提供比家庭和学校教育更为广阔开放自由的成长环境和平台。但现实情况却是在校青少年大部分时间都被学校教育占据,剩余的时间也要完成家长安排的学习任务,补习班、家教以及无穷无尽的题海,使得青少年很少参加社会上各种文化教育机构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就连每天单纯玩乐的时间也严重不足。

       (二)社会教育项目活动缺乏规范和指导

       目前,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社会组织和团体类型多样,既有政府、共青团背景的,也有民办非企、基金会、公益机构等民间组织,工作理念、教育内容没有统一标准,缺乏指导方向,效果单一,质量也难以保障。有政府背景的社会组织教育理念落后、工作方式僵化,内容多偏重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忽视青年学生的个体价值取向”(徐选国等,2015),关爱对象偏重弱势青少年群体如农民工子女、失学儿童等,对青少年吸引力不足或偏离社会教育的本质;民间组织多以青少年需求为出发点设计教育内容,方式灵活内容丰富,对青少年吸引力较强,但教育项目涵盖范围多限于青少年能力提升、安全保护、户外拓展,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较少。

       (三)提供专业服务的社工人才匮乏

       社会教育可以通过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帮助青少年个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并学会适应生活、理解生活意义。近几年社会工作与社会组织的发展使得社会工作者成为服务我国青少年的主力军。全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指出,截止2014年底,全国已有310所高校招收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学生、70余所高职高专学校招收社会工作专科学生、104所高校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每年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学生近3万人,各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突破40万人。但与国家制定的社工人才队伍中长期规划要求的“到2020年,中国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0万人”、共青团中央等6部委联合发文要求的“建立20万人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