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价值观的变迁(1987-2015)

作者简介:
沈潘艳,辛勇(通讯作者),冯春,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四川绵阳未成年人心理成长指导与研究中心;高靖,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金山学校。

原文出处:
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本研究采用“罗克奇价值观调查表”,于2015年对1464名青少年进行了价值观调查,并与1987年、1998年、2004年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价值观的个人主义和现实化取向进一步增强,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价值取向色彩;1998年至2004年间,终极性价值观的变化幅度较小,2015年较前三个时期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四个时期工具性价值观的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青少年终极追求的目标在四个时期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追求这些目标的手段方式没有太大的变化。根据青少年价值观出现的新情况,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7 年 11 期

字号:

       一、前言

       所谓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体看法和基本倾向(邱吉,2015),它是个人和群体的特征,影响着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及目的的选择(Kluckhohn,1951)。青年是社会变革的活跃力量,他们的思想状况和行动逻辑关乎国家的命运,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习近平,2014)。同时,青年正处于人格尚不成熟、心智尚不健全、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阶段,他们对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每一代人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不同,势必造就每一代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价值观。而社会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价值观也自然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迁,这种变迁最先会通过处于人生敏感期的青年反映出来。因此,青年价值观的变迁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许多国家和学术机构一般每隔5-10年就需要对价值观重新进行一次系统的调查。如在美国,大概每隔10年(1939年、1956年、1967年、1977年、1985年、1996年)就对大学生的择偶价值观进行一次调查,以便分析择偶价值观的变迁(Buss et al.,2001)。在日本,自1953年以来,以5年为一个周期,对青年价值观的发展和变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武勤,1995)。在中国,研究者对价值观的变迁也作过比较多的研究,如有研究者比较分析了1984年、1989年、1992年、1997年、2008年五个时期北京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许燕,1999;许燕等,2008);还有研究者比较了“80后”和“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差异(蒋明军等,2010)。此外,研究者还采用黄希庭等人修订的“罗克奇价值观调查表”(Rokech Value Survey,RVS)对1987年、1998年、2004年中国青少年价值观的变迁进行了比较研究(黄希庭等,1989;黄曼娜,1999;文萍等,2005)。

       在各种价值观测量方法中,“罗克奇价值观调查表”是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可以广泛用于比较研究和跨文化研究中(Aiken,1997)。罗克奇的价值系统理论认为,各种价值观是按一定的逻辑意义联结在一起的,它们按一定的结构层次或价值系统存在,价值系统是沿着价值观的重要性程度的连续体而形成的层次序列。根据这一理论,米尔顿·罗克奇(Milton Rokeach)于1973年编制了“罗克奇价值观调查表”。该调查表包含18项终极性价值观(terminal values)和18项工具性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要求被试根据各项价值观对自身的重要性对两类价值系统分别进行排序。该调查表可测得不同价值在不同的人心目中所处的相对位置或相对重要性程度。这种研究是把各种价值观放在整个价值系统中,体现了价值观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作用。我国1987年、1998年、2004年这三次价值观的调查取样相对较广,且均采用了“罗克奇价值观调查表”。①距离上一次价值观调查已有十余年,有必要对当前青少年的价值观再次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调查。因此,本研究将继续采用“罗克奇价值观调查表”进行大规模调查,以期与前三次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取北京、吉林、呼和浩特、上海、成都、广州六个城市的大学生和中学生,发放纸质问卷与网络问卷共计1663份,剔除不完整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64份,回收率88.0%。其中男生683人,女生781人;大学生1123人,中学生341人;年龄范围为15-25岁。

       (二)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黄希庭等人修订的“罗克奇价值观调查表”进行调查(黄希庭等,1994)。该调查表包括终极性价值观(18项)和工具性价值观(18项)两种价值体系。终极性价值观是一种目标状态和终极追求的价值观,分为个人价值观(以个人自我为中心的终极状态,包括舒适的生活、振奋的生活、幸福、自由、内心和谐、快乐、自尊、有所作为、睿智9项)和社会价值观(以社会关系为中心的终极状态,包括世界和平、美的世界、平等、社会承认、真正的友谊、成熟的爱、国家安全、合家安宁、拯救灵魂9项)。工具性价值观是实现终极目标的手段方式价值观,分为道德价值观(针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包括胸怀宽广、宽恕、助人、诚实、博爱、服从、礼貌、负责任、令人愉快9项)和竞争价值观(针对自身的而非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包括有抱负、有能力、整洁、勇敢、独立、富于想象、聪明、逻辑性、自我控制9项)。

       要求被试根据18个价值项目对自己的重要性分别进行排序,将最重要的排在第1位,次重要的排在第2位,以此类推。为了探讨被试确定价值的原因,要求被试进一步说明选择“最重要”和“最不重要”两项的理由。此外,提醒被试“如果你还有比以上两组项目更重要或更不重要的项目,请写出来”。

       (三)调查方式和时间

       本研究采用现场调查与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现场调查时,将被试集中到教室,说明调查的目的及作答方式后,现场施测并回收问卷。网络调查是将调查问题放在“问卷星”(http://www.sojump.com/)网站上,被试根据要求自行作答,系统自动记录数据。调查时间为2015年3月至7月。

       (四)数据处理

       根据心理物理量表法中的等级排列法,计算出每项价值观的Z分数并进行排序(朱滢,2014:83)。②随后的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17.0进行。

       三、结果与分析

       (一)2015年的最新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1464名被试对两种价值体系中18项价值观重要性的排列,求出每项价值观的Z分数,结果见表1。根据表1画出两种价值体系等级排列的图,见图1和图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