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编码:10.3969/j.issn.1672-884x.2017.05.016 为了应对环境问题,发达国家已针对重点行业出台了一系列法规,要求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如欧盟2006年启动实施的RoHS指令,即《关于限制在电子电器设备中使用某些有害成分的指令》,要求在欧盟市场销售的电子电气产品中不含6种有害物质,把生产企业的责任拓展到了上游的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欧盟2005年8月13日正式实施的WEEE指令,即《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要求生产企业对报废产品的处理处置负责,把生产企业的责任延伸到了消费者使用后的产品。由于供应链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致力于绿化发展中国家的供应商[1],如通用、沃尔玛分别于2005年在上海和2008年在北京宣布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近几年来,发展中国家供应商员工权益和社区矛盾等社会责任的问题,已成为跨国公司供应链上的风险,因此,发达国家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从对环境的关注拓展到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2],如苹果公司由于中国富士康员工问题受到质疑,2012年宣布公平劳工协会将对富士康工厂进行调查。 由于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推动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2007年3月1日和2011年1月1日分别启动实施了中国版RoHS和WEEE法规,但这些法规的实施效力以及对企业施加的压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3]。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把生态文明建议提高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样重要的战略高度。由于传统环境管理的局限性,环境保护部开始在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2015年12月发函同意东莞设立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国家其他各部委也纷纷致力于推动中国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如国家发改委早在2001年就启动探索在汽车行业如何实施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工信部于2016年出台了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规范、标准以及试点示范项目。同时,由于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国资委从2008年就要求央企率先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央企已经启动社会责任实践并延伸到供应链[4]。在推行“走出去”战略中,央企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面临着承担环境和社会责任的挑战和壁垒;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国企业的环境和社会形象受到关注乃至质疑,企业必须承担环境和社会责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2015年12月巴黎会议上中国对世界的承诺,更需要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供应链,共同实现节能减排。与此同时,移动、华为、海尔等企业也纷纷致力于绿色供应链管理,但这些企业如何有效管理和影响上下游企业,还存在困难。另外,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出现了一类新型的再生企业,即专门回收处理废旧产品的企业。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确保这类企业的生存并促进其发展,但这类企业仍面临供应链不确定带来的困难[5]。 由于全球竞争和日益严格的法规要求,国内外领先企业都开展了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相关实践,但是,全球供应链处于不同的国家,面对的压力各不相同;同时,环境、社会目标与经济绩效可能存在冲突;进一步地,供应链某一环节的努力(如生态设计),其受益方可能不是企业本身而是上下游。由此可见,可持续供应链管理需要上下游不同企业以及环境、经济和社会不同目标的协同。鉴于此,笔者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概念,从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研究框架、驱动与扩散、多目标协调和运营模式创新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内容与方向。 1 可持续供应链协同管理界定及系统框架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就是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除了考虑经济因素以外,还考虑环境和社会问题,或者说企业把对环境和经济的关注拓展到供应链上下游。可持续供应链协同管理是指企业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识别并主要针对供应链中影响经济、环境和社会绩效的关键环节与企业,以提升整条供应链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综合绩效为目标,提出上下游企业协同管理的驱动、绩效实现和创新模式,实现整条供应链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同时包括对环境和社会的关注,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环境的关注,即绿色供应链管理。从研究发展来看,绿色供应链管理从1996年开始日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05年以后得到飞速发展;从研究内容与方法来看,可以分为5个部分,即理论与概念模型开发、实证理论检验、测度与评估、实践障碍以及规范数学建模与优化;从研究对象来看,主要是针对化工、汽车和电子行业的企业,对于新兴的废旧产品回收利用企业的研究很少;从文章发表和被SCI/SSCI期刊文章他引来看,ZHU等[5]和FAHIMNIA等[6]的研究全球领先。总体而言,大部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都是以企业为单位开展的,以HALL[7]为代表开展了少量的以整条供应链为单位的研究,但缺少整体的可持续协同管理的理论分析框架。 近几年,有关供应链的社会责任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主要集中于对发达国家领先企业的研究,YAWAR等[2]从3个战略层次(交流、强制要求和供应商开发)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领先企业通过延伸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缓解供应方中断风险、社会风险以及需求方不确定性问题[8],甚至希望管理全球供应链来控制企业社会责任相关问题[9]。为此,这些领先企业已开始对供应商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强制要求,并在全球供应链中寻求合作[10]。ZHU等[4]利用央企社会责任报告数据,发现在供应链上延伸企业社会责任,能够为央企带来社会形象和财务绩效,但目前供应链上的企业社会责任还未受到央企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