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2-3100(2017)05-0058-08 0 引言 自2010年以来,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持续加快、居民总体收入逐级稳定攀升,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水果、蔬菜、肉禽类、水产品、速冻食品和乳制品等一系列农特产品的需求和产量逐年上升,特别是跨境电商和生鲜电商的兴起与快速发展,也不断刺激着人们对高品质生鲜产品的需求。与此同时,上海福喜“臭肉门”、山东“毒疫苗”等一系列冷链安全事件给我们敲响警钟。但总体上,经过10多年的发展之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开始注重政策环境的建设以及具体政策的落地,将主导权逐步交还给企业,加强自身的监管职能;另一方面,企业也不再执着于冷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冷藏车辆等设备的购置,而是更多的从战略层面思考,增强运营能力,拓展思路寻求转型升级。由此,本文选取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华东地区作为研究区域,用集群视角,探索可能业已存在的冷链物流集群雏形,为后期的研究奠定基础。 1 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冷链物流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它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需要特别的运输工具,使生产、加工、预冷包装、贮存、运输配送、销售等环节始终处于合适的低温环境,是流通成本占总成本比例非常高的一种特殊供应链[1]。 在我国,“冷链”的概念从无到有,冷链物流行业也步入快速发展期,目前已初具规模。截止2016年6月,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冷藏车增长约17 000辆左右,冷藏车保有量突破9.4万辆;全国冷库新增390万吨,冷库总保有量达到3 710万吨,同比增长11.76%;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22%、34%、41%,冷藏运输率分别为35%、57%、69%,各项指标都达到发改委《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制定的目标并略有超出。但是,长足的进步并不能掩饰住当前冷链行业依然问题多多的现状,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域发展不平衡。受地域、天气、消费能力、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中部和东部对于物品冷藏、冷冻的需求增长较快,东北和西北则相对较慢,冷链物流市场化水平和集中度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 (2)人才缺口大。冷链物流行业需要大量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国内相关人才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司机和冷库作业人员都相继匮乏,因此难以在短时间内降低人力和管理成本,也造成在新技术研发的进程上推进较慢。 (3)高价位的冷链消费习惯仍未形成。冷链物流相对于其他物流分支行业有着较高的成本,特别是在生鲜电商领域,目前更多的还是靠价格战和补贴来获得短期客户。 (4)冷链标准落实不到位。尽管在国标委、发改委等标准主管部门的牵头下,冷链物流的标准门槛已初步建立,但在实施过程却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因为全程冷链标准的实施必然带来成本的提升,使得许多中小型企业失去了在价格上的竞争力,所以造成许多企业并未按国家标准执行冷链运作。 (5)第三方冷链易断裂。目前国内大部分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主要从事仓储和运输环节,从原产地到消费者手中未能完成一体化配送,冷链环节过多导致运输效率低下。同时,整条冷链上的两端“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还未得到很好的重视,生产或采摘后的预冷技术和低温环境下的等级划分、包装加工等冷链技术尚未充分普及。 2 冷链物流集群研究对于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要性 现如今,集群理论已在不同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在许多国家集群被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广泛应用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情境之中[2]。同样,冷链物流作为物流产业中越来越重要的分支行业,对其进行集群研究也是重要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课题。 冷链物流集群形成可以带来低成本、高效率的综合竞争优势。同时,在其成长过程中,规模经济性还有助于形成技术、知识、金融等多方面的外溢效应,由此触发和推动更大规模的集聚、更多的创新以及更大范围的多元化冷链产业发展;而集群规模的扩大和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又能进一步增强集群内各类型企业的竞争优势。所以,对冷链物流开展集群研究可以帮助其逐步地向多方面发展,包括:成为经济增长引擎的一部分;成为扩大就业和改善人力资源结构的“蓄水池”;成为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基石”;成为创新创业的“孵化器”;成为绿色发展的“示范区”以及成为促进全球化的“扁平器”。 3 相关文献综述 3.1 冷链物流相关研究 冷链物流是《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中“农产品物流工程”的关键支撑点之一。冯健(2015)在搜集我国冷链物流产业相关专利、期刊和学位论文等文献资源的基础上,运用知识图谱、定量测度和文献计量等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将该产业的历史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形象化的呈现,也反映出我国冷链物流产业主要是在农产品和食品冷链两大领域具备一定的集中优势;而在国家长期的物流政策扶持下,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和冷链物流技术都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来自于科研院所和高校,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技术的创新也开始引起企业大量的关注[3]。自冷链概念兴起之后,诸多学者分别对不同省、市、地区的冷链物流产业现状和发展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并给出相应的发展对策[4-13]。其次,对于冷链物流的评价、决策、成本、配送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也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如冷链物流企业的绩效评价[14]、冷链物流配送的绩效评价[15]、冷链物流的外包决策[16]、冷链物流配送联盟的利益分配[17]、京东的冷链物流成本控制[18]、生鲜电商的冷链物流配送模式[19]、基于BP神经网络的西北地区冷链物流中心选址模型构建[20]。第三,冷链物流的技术研究依旧保持平稳的增长,国内外学者都有对冷藏冷冻技术[21]、冷链的实时监控[22]、节能降耗[23]、服务平台构建[24]、RFID和WSN的应用[25-26]等问题开展研究。第四,冷链物流的研究也呈多元化发展,对于冷链的金融模式[27]、冷链集群的产业形成机理[28]、网络优化[29]、标准化体系构建[30]等问题均有涉猎,同时在冷链物流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定类型的供应链管理——“冷链管理”也开始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