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于所得税的核算采用的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即通过确定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额,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进而计算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发生额,再根据会计分录的平衡关系,倒推出企业的所得税费用。由于资产和负债在会计上的账面价值和税法上的计税基础的计算依据不同,导致两者产生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可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分别对应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 一、递延所得税的通俗理解 通俗地理解,递延所得税是因为资产和负债在会计上转作收入和费用入账的会计期间与税法上作为应纳税所得和税前可抵扣费用的期间不同,导致税务局给公司计算的税和公司财务计算的税不一致。 1.递延所得税资产的通俗理解。若税务局给公司计算的所得税大于公司财务计算的所得税,公司按前者缴纳,多缴的部分可看作是暂时放在税务局的资产,报表中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项目反映,以后缴税时可以少缴。 2.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通俗理解。若税务局给公司计算的企业所得税小于公司财务计算的企业所得税,公司按前者缴纳,少缴部分可看作是欠税务局的债,报表中通过“递延所得税负债”项目反映,以后缴税时就要多缴。 递延所得税资产是预计可以用来抵税的资产,即未来可以少缴税,企业所得税的缴税总额不变,只是缴纳的期间不同。递延所得税负债则正好相反,是现在少缴,以后多缴。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递延所得税负债反而能使企业获得税收的时间价值,对企业的现金流量更加有利。 二、递延所得税对企业个别报表利润的影响 根据递延所得税的披露规定,个别报表中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在符合条件时可以相互抵销,以抵销后的净额列示。纵观公司财务报表,递延所得税抵销后的净额绝大多数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因此,本文以递延所得税资产为例分析其对利润的影响。 导致企业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且影响当期损益的业务主要有:①各类资产(包括应收款项、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的减值;②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下跌;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少于税法规定的最低年限;④当期计提但未实际发生的产品“三包费”;⑤已计提未实际支付的职工薪酬;⑥可抵扣亏损。 下文将以实例说明上述业务的影响(以下例题中,企业所得税税率均为25%): 1.各类资产减值的影响 例1:A企业期末存货账面余额为100万元,存货跌价准备的余额为5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为1.25万元。经计算,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为85万元,根据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期末按可变现净值85万元计价,存货跌价准备应有15万元的余额,因此应补提10万元存货跌价准备。编制分录①(分录金额单位为万元,下同): 借:资产减值损失 10 贷:存货跌价准备 10 补提存货跌价准备后,企业存货账面价值85万元小于计税基础100万元,两者之间的差额15万元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末余额应为3.75万元(15×25%),目前余额为1.25万元,当期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2.5万元。编制分录②: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2.5 贷:所得税费用 2.5 若只考虑分录②,则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将导致所得税费用的减少,企业利润增加;若综合考虑分录①、分录②,则企业利润减少7.5万元(10-2.5)。若只已知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2.5万元,则可以倒推出利润减少7.5万元[2.5/25%×(1-25%)]。 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分析:各类资产减值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越大,说明企业计提的减值越多。可能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企业资产的质量较差,减值情况较严重;二是企业采取了较为谨慎的会计政策。 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分析:若各类资产减值导致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则说明企业本期资产减值增加,利润减少;反之,利润增加。 2.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跌的影响 例2:A企业期末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跌20万元。编制分录③: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0 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跌,导致其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5万元(20×25%)。编制分录④: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5 贷:所得税费用 5 综合考虑分录③、分录④,企业利润减少15万元(20-5),若只已知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5万元,则可倒推出利润减少15万元[5/25%×(1-25%)]。 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跌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越大,说明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跌的幅度越大。 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跌导致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则说明本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继续下跌,利润减少;反之,利润增加。 3.固定资产折旧的影响 例3:A企业某项固定资产原价为100万元,无残值,税法规定最低折旧年限为10年,企业采用年限平均法分别按4年、5年和10年折旧(除固定资产折旧外,企业会计政策和税法无其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