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玩什么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学前教育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7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案例 苗苗,男,3岁半,入园5个月了,入园适应较为顺利,没有哭闹要找家里人的现象。但是入园至今,苗苗很少主动和小朋友交流,喜欢一个人玩。有时,幼儿园买了新的玩具或者老师引导他加入新的游戏,苗苗都会拒绝参加。每一环节都需要老师指示。例如,过渡环节小朋友搬椅子时,苗苗会犹豫不决。老师提醒他时,他会着急地问:“老师,我搬哪把呢?”我说:“你想搬哪把椅子就搬哪把。”“那到底是搬这把还是那把?”区域游戏时间,苗苗从不主动选区域。当问他想玩什么时,他会说:“老师,你告诉我,我玩什么呢?”

      我很困惑,平时我们有意识地给孩子选择的空间,培养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做班级的小主人,其他小朋友在班级中也是自主放松的,可是苗苗为什么总是依赖别人给他指示呢?

      案例中的苗苗对自己的事情不做决定,说明苗苗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什么呢?我们从以下进行几个方面分析。

      安静内向的先天气质的影响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受遗传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儿童的气质类型影响其自主性的发展。比如,安静内向的孩子在面对不熟悉的人和环境,或者有挑战性的情境时会出现退缩和回避行为。老师发现苗苗总是喜欢一个人玩,不喜欢尝试新游戏、新玩具等,说明他属于安静、慢热型的孩子,还没有完全融入幼儿园的生活,这可能会使他缺乏作决断的勇气。

      不够亲密的亲子关系的影响

      埃里克森认为:人生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中突,其中0~1.5岁的发展任务是信任对怀疑,1.5~3岁是自主对羞怯,3~6岁是主动感对内疚感;各个阶段相互依存,后一阶段的发展依赖于早期冲中突的解决。比如,婴儿如果从母亲那里得到足够的关注,就会对周围的世界建立起基本的安全与信任感,为今后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案例中的苗苗由奶奶一手带大,每次都是奶奶接送,父母很少露面。奶奶说他们都非常忙,当问起爸爸陪伴孩子多不多时,奶奶说“带孩子主要是女人的事情”。常常不露面的妈妈在观看班上庆祝新年的演出时,不像其他家长那样眼睛紧盯着第一次登台的孩子拍照录像,而是一直在低头看手机。可见苗苗和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这会让苗苗觉得自己不重要,并影响他的安全感和自信的建立,以及自主能力的发展。

      奶奶的严厉管教使孩子不敢“轻举妄动”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认为,根据父母对待儿童在情感上的接受—拒绝和对行为的控制—容许两个维度,父母的教养方式可分为四种:权威型(接受+控制)、专断型(拒绝+控制),放纵型(接受+容许)和忽视型(拒绝+容许)。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和个性形成有重大影响。1.5~3岁是孩子发展自主性的阶段,严厉限制会使儿童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种自我怀疑感甚至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老师在接触中发现,苗苗的主要教养人奶奶常说:“孩子从小就要有家规”“不听话就让他把手伸出来,家法伺候”(用尺子打手)“他要干什么之前必须征求我的意见,如果我不同意,哭也没用。”可见奶奶对苗苗比较严厉,属于专断型的家长。而该阶段的孩子刚刚学会行走,喜欢东看看,西摸摸,奶奶的严厉只会让孩子不断受挫。天长日久,就会导致苗苗“干什么之前征求别人的意见”,不敢轻举妄动。

      我们要怎么做呢?

      1.作为父母,要尽量多地陪伴孩子

      研究表明,如果想和孩子建立起亲密关系,那么每天的陪伴时间不要少于3个小时。如果爸爸妈妈实在抽不出太多的时间,那么只有在有限的时间里全心投入,或进行亲子阅读、角色扮演,或带孩子户外去运动,或者一起玩沙、玩水、画画、搭积木等等,才能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2.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

      家长要多给孩子一些自主的空间,比如玩什么、跟谁一起玩,或者穿哪件衣服等等生活中的琐事,只要不涉及生命安全或者侵犯他人的权益,就要尽量尊重孩子的选择。刚开始孩子可能会不习惯自己做决定,家长可以从“二选一”开始,或者说一说选择的标准,逐渐给孩子更大的选择空间。

      3.接纳孩子的特点并给予引导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既然苗苗“难于做决定”,那老师就不要催促他,而是给他一定的支持。比如,问问他喜欢玩什么游戏,觉得那个区域好玩,或者想和谁一起玩等等,来引导孩子做出选择。游戏结束后和苗苗谈谈他的发现或感受,来肯定他选择的正确性。在奶奶面前多说说孩子这方面的进步,来潜移默化地改变奶奶的观念。

      没有完美的父母,没有完美的爷爷奶奶,更没有完美的小孩。所以我们不必为过去没给孩子适宜的教育和爱而叹息。行动从现在开始,教育永远不会太迟。让我们共同为爱起航,倾听自己和孩子内心的呼唤,成长为自己心中美丽的模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