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及方位知觉等。空间知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知觉,是需要通过视觉、听觉、运动觉和触觉等多种分析器联合活动来实现的,也是人在后天学习和实践中不断与事物接触后逐渐形成的。所以有意识地培养宝宝的空间知觉,对宝宝生活技能的完善和智力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宝宝的空间知觉发展规律 3~6岁是宝宝空间知觉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尤其是在3岁以后,随着宝宝的发展和学习,他们逐渐能够对物体的大小、形状、方位产生准确的空间概念,并能通过自身的运动确定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此时宝宝的空间知觉已有明显发展,但还不精确;只能分辨客体空间方面比较明显的特性,还不能分清一些细微的差异。 远近知觉:宝宝对他们所熟悉的物体或场地一般都能区分出远近,但对于较远的距离则不能正确认识。所以四岁的宝宝画画时会将很多东西直线式地排列在纸上,画出的物体也是远近大小不分,没有反映出物体的空间特性。五六岁的宝宝,处理空间关系的能力有所提高,从他们对自己画作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变化:他们已能对画面做出“水中有鱼,水面有荷花。陆地有汽车,天空中有太阳”的介绍了。一般来说,宝宝的空间概念是在4~6岁时形成的。 形状知觉:宝宝对形状的知觉往往是通过眼睛和手来进行的。2岁的宝宝,意识中还不存在一个单独的整体空间,而是一个互无联系、混沌一片的世界。因此,宝宝分不清物体的形状。如果让他们画画,他们就会以游戏的形式任意画线。这个阶段的宝宝正处于“涂鸦期”。一般来说,宝宝在三四岁时才能较准确地辨别物体的形状,分辨图形,如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五六岁时能准确地辨别圆形、菱形、椭圆形及其他平面和立体知觉。他们由易到难掌握的图形是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菱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方位知觉:宝宝对方位的知觉发展顺序是3岁能分辨上下,4岁能分辨前后,5~6岁能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但对于左右的辨别仍不能掌握自如。宝宝的空间知觉最初是依靠动觉和触觉获得,只有通过实际的走路(爬、滚)和触摸,才能辨别物体的方位和距离。此时他们对空间的认识还是很具体的,缺乏抽象的认识。比如我们发现宝宝认识数字时,常常混淆数字6和9。如果将这些错误归因于宝宝的粗心,可就冤枉了宝宝。因为事实并非如此,这些问题更多是宝宝空间知觉能力没有达到所导致的。因此,我们应该创造条件,促进宝宝空间知觉的发展。 如何发展宝宝的空间知觉 发展宝宝空间知觉能力要从激发宝宝观察世界的兴趣开始。爸爸妈妈的主要责任就是要耐心启发,正确引导,积极提升宝宝的兴趣,从宝宝视、听、嗅、味、触觉等各种感知能力和动作能力方面,促使他们对自然和社会产生无穷的兴趣及丰富的想象,为宝宝空间知觉的发展提供可能。 利用生活活动发展宝宝的空间知觉 家庭是宝宝生活的场所,生活活动是宝宝的主要活动,爸爸妈妈既可以通过引导宝宝观察家中具体的物体,帮助宝宝认识形状,又可以通过语言引导宝宝辨别常用物体大小和方位,如家里的书桌是长方形的,沙发上的靠垫是正方形的,盛菜的盘子是圆形的,西瓜是圆的,哈密瓜是椭圆形的等;妈妈吃饭的碗大,宝宝吃饭的碗小;茶几上面有奶瓶,茶几下面有纸盒;宝宝站在妈妈前面,爸爸站在妈妈后面……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对宝宝进行空间知觉的训练。 亲子阅读也是家庭生活中发展宝宝空间知觉的好时机,爸爸妈妈在跟宝宝一起读书或读图中,可以有意识地捕捉训练宝宝空间知觉的契机。如《花园宝宝》中,无论是场景设计,还是人物造型,都给宝宝营造出丰富的视觉刺激环境,比如大小各异的主人公,形状奇异的叮叮车、飞飞鱼,都可以帮宝宝逐渐建立起对大小、形状的初步概念。每次叮叮车或者飞飞鱼出现,开过或者飞过某处,爸爸妈妈都可以提示,叮叮车(飞飞鱼)开(飞)到了树上,开到了小桥下,从小点点屋前开过去……通过这种反复强调,帮助宝宝熟悉“上下”“前后”等不同方位。 大自然是宝宝学习的活教材。爸爸妈妈可以把宝宝带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自然中的形状、大小,辨别自然中物体的远近、前后等关系。只要大人有心,是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机会来训练宝宝的空间知觉的。 跟宝宝一起游戏,促进其空间知觉的发展 “捉老鼠”游戏: 爸爸扮演黑猫警长,接到了“老鼠在偷东西”的报警电话,立刻命令白猫(宝宝)出动寻找老鼠(可以将玩具老鼠放到床下、门后等不同位置),找到后向黑猫警长报告老鼠的位置,然后一起行动,捕捉老鼠。 训练宝宝空间知觉的游戏有很多,比如“小猫小猫住在哪”“大葫芦小葫芦”等等。爸爸妈妈也可以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自编一些有趣的游戏,使宝宝在愉快的玩耍中获得空间知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