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会问小孩子一个问题,平时爸爸妈妈都对你说些什么?答案各异,不过,大多有以下几个类型: 比如礼节提示:“快叫阿姨!”“谢谢张爷爷!怎么这么没礼貌?” 比如纠错教育:“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不能买零食。”“不能浪费!要懂节约!” 比如爱的要挟:“你考上重点中学,就带你去旅游!”“爸妈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让你好好读书!” 比如干涉提醒:“好好观察,回去写日记!”“又发什么愣?快去背单词!” 也有一个小男孩,想了半天,也没想起爸妈最爱说什么,他说,好像什么都没说,又好像什么都说了。这个男孩一脸阳光,他夸赞我:“阿姨,你的花衬衣真好看,像只花蝴蝶。”他还问我:“阿姨,你是不是想做什么研究,你觉得爸爸妈妈应该说什么好?” 男孩子将他内心的美好和好奇轻松地表达出来,我忍不住想和他多聊几句。我并不认识这个男孩的爸妈,也不必过多打探他和爸妈之间的互动,但是我能感觉到,他有一对心态平和、赋予孩子充分自由的父母。 “好像什么都没说,又好像什么都说了”,这说明父母只说了一些必须的话,干涉孩子自由或束缚孩子思维的话,没有说或说得少,至少孩子没什么特别深的反感。 不以自己的思想去控制孩子,给予孩子充分的思想自由,这是对孩子最好的尊重和爱。但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用语言绑架孩子的思想。 比如,用所谓的礼节绑架孩子。父母传授一些常识性的礼节没错,但如果将这些礼节当作指令,要求孩子机械执行,那样的结果,要么将孩子训练成木偶,要么让孩子叛逆,和你对着干。成人之间打招呼,可以称呼,可以点头,可以微笑,可以握手,可以拍肩,可以拥抱,每个人都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孩子有他的眼睛和脑袋,在人际互动中,他也随时在观察和思考,为什么不给他一些自主权呢? 还有,用教育纠错不断否定孩子。每个人都害怕被否定,即使什么都不会的孩子。就像婴幼儿学走路,如果他的每一步都是错,他还敢往前迈步吗?我们大多数人有一种批评恐慌,那是因为我们都有一对善于纠错的父母,总是不断地给我们行为打上大大的“X”。我认识一个妈妈,对于孩子的错误,她只是陈述事实,用“学校门口的零食很多都是不合格产品,对身体非常有害”“蛋糕的保质期只有三天,时间长了就不能吃,以后一次少买点”代替“叫你别买零食,你总不听”“就知道浪费,不懂节约”,这样是不是能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在明白事理的基础上,孩子更愿意相信自己的评判,而不是被动接受父母的评判。 还有,用所谓的爱绑架孩子。“我对你好,是有条件的!你必须回报我。”这是对孩子的讨伐!孩子小小的肩膀从此背负重荷:我努力学习和成长,都是为了还债!父母为孩子提供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那是父母的义务,你额外的为孩子做些什么,那是你的爱,爱是不讲条件也不必偿还的。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是他自己的事,绝不是为了回报你,你在此之间划上等号或建立联系,这就是绑架了孩子。 还有,用所谓的提醒干涉孩子。你不提醒,孩子就不会好好观察和思考吗?他就在浪费时间吗?父母自以为是的提醒,其实是盲目切断孩子自由思维的通道。要知道,成长是每分每秒、每时每刻的,自由思考就是一种很好的成长。 记得儿子6岁时,我让他到阳台上写“a、o、e”的作业。半个小时后,我发现他正望着窗外发呆,而作业本上一字未动,我正要发火,儿子却兴致勃勃地说:“妈妈,我刚才在看小鸟比赛。你看!对面楼顶有两只小鸟,一只的头是白色的,像雪花,另一只小鸟的脸是黑的,像抹了煤灰,它们说要看谁跳得高……”孩子的思维异常活跃,他所思所想远远超出了父母眼中的“正事儿”的价值! 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也肩负着教育的重要职责,但这种教育一定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尊重他的思考,尊重他的自主权,尊重他的理解能力。心理学家说,孩子的成长,最重要的是爱和自由。在不被干涉不被阻断的自由空间里,孩子可以运用自己的洞察力和天然的智慧,去思考理解自己和他人,学习发展出与人相处的方式。 父母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停止评判、停住讨伐,停止自以为是的提醒,让孩子在自由中生发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