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走”让女儿不再“窝里横” 女儿番茄两岁多的时候,我因为工作忙,把她交给爷爷奶奶带。刚开始,一切正常。谁知,几个月后的一天,我刚进门就听到孩子号啕大哭。进屋一看,番茄正拿着玩具往奶奶身上砸。奶奶去哄,却被她逮个正着,她紧揪着奶奶的头发不放。我赶紧把番茄抱过来,为转移注意力,我带她到楼下转转。出门后,番茄立马变了一个人,紧贴在我身边,不敢说也不敢动,整个一个小绵羊。隔壁的扬扬妈一个劲地夸番茄“听话”“乖”。 类似的事情发生过多次。这一里一外两个样,搞得我心烦意乱。不行,一定要想办法让番茄变得又有礼貌又勇敢大方。于是,我开始了拯救“窝里横”行动。 第一步,我跟老公商量,把番茄从爷爷奶奶家接回来,让她脱离溺爱的环境。通过我老公和孩子奶奶的“深度访谈”,孩子奶奶终于同意我们把孩子接回家了。 第二步,要让番茄学会有礼貌。无论是对爷爷奶奶,还是对别人,礼貌是最基本的要求。 以前,番茄只要使个眼神或者说一两个字,我马上就能明白她想要什么、想干什么,然后心领神会地拿给她。但现在,我一定要让番茄把自己的想法有礼貌地说出来,然后才满足她。比如,番茄想听睡前故事,以前她用手一指,我马上就会给她拿她要的故事书。现在,我改变方式了。当她按惯例用小手一指的时候,我假装不明白地说:“番茄,你要哪本书?”“格林童话,格林童话。”番茄大声嚷嚷。“哎哟,妈妈的耳朵出毛病了,听不清楚。”番茄急了,更大声地嚷嚷:“格林童话!格林童话!格林童话!”我摇摇头,“妈妈听不见呀!”番茄嚷累了,带着哭腔小声说:“妈妈,我要格林童话。”“哦,这次妈妈听见了,你要格林童话啊。”番茄瞪大眼睛,“妈妈,您听见啦?”“是呀,妈妈的耳朵出毛病了,有礼貌地轻声说话才能听见。妈妈可喜欢番茄有礼貌啦!”番茄马上有礼貌地重复说:“妈妈,请你帮我拿格林童话,好吗?”看看,番茄马上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第二天下午番茄要吃苹果,我说:“你去请爸爸帮你削皮吧。”宝贝二话不说,拿着苹果跑到爸爸面前:“爸爸,请你帮我削皮,好吗?”我老公眉开眼笑。不光是我老公,番茄变礼貌后,爷爷奶奶也更疼爱她了。 在家练得差不多后,我琢磨着要实施第三步:到外面去。 一天,我在家包饺子,面和好了,馅拌上了,忽然发现没有葱了。看到旁边的番茄,我冒出一个念头:让她去借!我马上在脑海里甄别人选,完全陌生的不行,番茄不会去;太熟悉的也不好,番茄不害怕,达不到锻炼的目的。想了一会儿,我决定让番茄去问扬扬妈借。因为扬扬妈对番茄来说,既不陌生也不很熟悉,而且扬扬妈很喜欢她,这样番茄就不会受到打击。于是,我对番茄说:“番茄,你去扬扬家,帮妈妈借两根葱来,好吗?”“好!”番茄不一会儿就把葱借来了。因为紧张,她的小脸涨得通红。我热烈地给了她一个拥抱。“番茄能帮妈妈干活了,真了不起!”番茄高兴地说:“扬扬妈也夸我能干呢!” 吃饭时,我把番茄借葱的事添油加醋地讲给她爸爸听,番茄喜滋滋地吃着饺子,说“妈妈,您买了葱,我帮您还吧!”我和老公对望一眼,开心地笑起来。 在熟悉的环境里,番茄练习得差不多了,于是我开始走第四步:向陌生人进军。 我带番茄去小朋友爱玩的“翻斗乐”游乐场里玩。这次,我只给番茄买了票,没买自己的票。我说“番茄,今天妈妈有事,不能陪你。你看里面那么多的小朋友,你去跟他们一块儿玩吧。”番茄立马傻眼了,看看我,又看看里面的小朋友,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售票员一看,想伸手拉番茄进去,但番茄把手藏在背后。我鼓励她:“番茄自己能玩,对吧?”番茄还是不动,磨蹭着,希望我改变主意。我一看这架势,有点生气,转身走了。 看我走了,番茄只好自己进去了。我到附近的书店转了转,半小时后回来,以为番茄已经玩上了呢,谁知,我发现她正躲在一根大柱子后头哭呢。我赶紧把她叫过来问她哭什么?她说:“我不认识那些小朋友,他们都不跟我玩。”这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太急切了,如果我一味地要求她、批评她,她只会更加胆怯。于是,我说:“这样吧,你进去找找看,说不定有和你一样也是自己来的小朋友,正等着你和他一起玩呢。”番茄擦干眼泪,半信半疑地走了进去。七八分钟后,她牵着一个小朋友出来,兴奋地对我嚷嚷“妈妈妈妈,我找到他了,他也是自己一个人来的!” 经历过这件事之后,番茄的胆子渐渐大起来。有时候,我们一家在外吃饭,番茄看见旁边有小朋友,就会主动跟对方的家长说:“阿姨,我能跟小弟弟玩一会儿吗?”对方看番茄这么有礼貌,也都非常乐意让孩子们一起玩。 番茄4岁生日那天,我特意带她参加了麦当劳的开心生日会,20多个陌生的小朋友在一起做游戏,吃点心。击鼓传花时,花一下子传到了番茄手里,麦当劳姐姐拉着番茄要她表演节目。当着这么多的陌生人,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紧张得不敢看,只听番茄稚嫩的声音在大厅里回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随后一阵热烈的掌声响起,我激动得眼泪都流了下来。 “窝里横”是典型的自我力量不足 回想番茄的成长历程,我领悟到:“窝里横”的孩子,多半生活在过分保护、溺爱的家庭,特别是隔代抚养,更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些家长怕孩子受欺侮或出事,不许孩子出门或者吓唬孩子说外头有坏人,孩子自然胆小起来。为让孩子在家安心玩耍,家长千方百计地顺着孩子,处处以孩子为中心,这样就培养了孩子称王称霸的习惯。 这样的孩子一旦走出家门,往往会先搬出家里的作风指使别人,但别人可不吃这一套。此时,孩子不但指挥不动别人,还会遭到小伙伴们的拒绝。经过几次挫折,再加上自我能力不足,孩子只好逃避,躲在一旁生闷气,拒绝跟小朋友一起玩耍。时间一长,孩子的不满情绪和怨恨累积到一定程度,总要有所发泄,宣泄口便会转向家里,以在家里更加横行霸道来补偿,以达到心理暂时的平衡。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需求越来越大,索取越来越多,一旦要求不被满足,孩子甚至会对父母施加暴力,许多悲剧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由家长自己酿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