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刘律廷): 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栏目开播后,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一起观看,体验了古典诗词的魅力。让孩子从小背诵古诗词,似乎是中国家长的一个“家教传统”。有的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书卷气,甚至专门送孩子到国学兴趣班学习,或在家跟孩子一起晨读晚诵,背记古诗词……那么,引导幼儿学习古诗词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如何才能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熏陶孩子,用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方式来点燃孩子学习经典的热情呢? ↓是画!是故事!是旋律! (齐女士,39岁,小学语文教师) 去年,我已经上初二的大女儿每周追看《中国诗词大会》,对“飞花令”环节尤其感兴趣。刚会说话的小儿子也在姐姐的带动下爱上了背诵唐诗。在那之前,大女儿就一直喜欢古诗词,并曾多次在上海市古诗文阅读大赛中获奖,这与我们在她年幼时的诗词启蒙教育很有关系。 我们教女儿学习古诗词,从方法上讲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是注重画面感。为了帮助她理解诗词的意境,我们经常带她参观美术馆,特别是中国画展厅。比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女儿在看到一副大面积留白的山水画后惊叫道:“我终于明白什么叫‘水穷’‘云起’啦!”再比如“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这句,女儿在沙坑里用小棍子画个笑脸表示“野情惬”,又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高高低低的群山,将这句诗的意境诠释得十分到位。周末我们一家人出游时,女儿一边爬山一边拍照,当她体会到山中行路那种“迷”的感觉后,突然惊叫起来:“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女儿在学习古筝和毛笔书法的时候,老师说她很有灵性和悟性。我觉得这与她真实体会到古典诗词的灵动、美感、画面感都有密切关系。现在诗词微信公众号很普及,家长们很容易找到与诗词匹配的中国画。我们可以问孩子:“这幅画跟你想象中的画有什么区别?”“这句诗的意境,画家是用什么画面来表现的?” 其次,情节感是“诱饵”。孩子对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很感兴趣,我经常把古诗词编成故事讲给女儿听。比如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孩子很难理解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我编了一个蝴蝶与燕子的故事。燕子带蝴蝶在春末夏初找朋友、看美景,燕子说:“你明年再跟我玩好吗?”蝴蝶的寿命很短,指着绿草地上盛开的鲜花说:“只要你看到茵茵芳草就会想到我,我们一起寻找美丽与快乐,我会一直活在你心里,活在每一个漂亮又有趣的地方……”女儿在听这个故事的时候竟然哭了。她对“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有了粗浅的理解。 年幼的孩子常会问:“妈妈,为什么春天会结束呢?”“为什么人会死呢?”“为什么小朋友不跟我玩呢?”这些问题其实都能从古诗词中找到答案,比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等诗句,都能为孩子解疑释惑。而且,这些诗句都是故事,能让孩子像读童话故事一样从中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再次,玩伴与音律必不可少。古人学诗词大都在家庭或私塾,有三五个小伙伴一起吟咏、对唱、讨论、品味。我常邀请女儿的同学到家里玩或一同出游,孩子们边玩边学,以诗词为升华友谊的媒介。找不到玩伴的时候,女儿会找一盆花,或抱着宠物一起读。我们引导她知道诗词的本质是一种对话——穿越时空与古人的对话,也可以是穿越肉身与一切生灵的对话。 孩子上小学后,会对押韵产生兴趣,经常自编一些听起来荒唐又搞笑的打油诗。这时候,我们可以给孩子讲一讲音律平仄。很多诗词网上都有诗词演唱版,有些还有京剧版、越剧版。我们带着孩子一起听一起唱,鼓励孩子自己填词来表达她的感受。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歌唱家、谱曲家,他们会爱上这样的游戏。 ↓必做功课还是亲子纽带? (陈先生,34岁,通讯工程师) 我从小跟着酷爱古典诗词的父亲背诵唐诗宋词。虽然我没从事文学方面的工作,但就像朱光潜先生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中所说:“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 当年,父亲教我的方法是先背诵后理解,死记硬背,有奖有惩。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教育我儿子滨北,从胎教就听诗词朗读,从咿呀学语就教他背诵《三字经》。滨北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能背诵几十首诗词。爷爷奶奶颇为骄傲,经常让他向来访的亲友们表演展示,滨北很喜欢,颇以为荣。 2016年,《中国诗词大会》节目非常受欢迎。我父母以那些小才子、小才女为榜样,把滨北的背诵功课从每周一首增加为两天一首,并且滚动复习,用晨起和睡前考察的方式来督促他加强学习。 比起囫囵吞枣般的背诵诗词,滨北更喜欢搭乐高积木和玩电脑。爷爷奶奶用很多种方法提升背诵的趣味性,滨北却越来越厌烦。一到睡前和晨起的“背诵时间”,滨北就反感。他打比方说:“我阑尾炎住院的时候,医生每天早上来查房。爷爷比医生更讨厌,每天早晚都要来烦我!” 滨北听不进去爷爷苦口婆心所讲的道理,好像背古诗是为爷爷而背。爷爷则认为:“你现在不理解我,将来长大了就会感谢我。我能用这种方法把儿子培养成才,就能如法炮制把孙子也培养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