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是保证孩子愉快生活、友好交往、有效学习的前提。如果我们忽略了规则的培养和训练,孩子将很难适应集体生活。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要有意识地在生活、游戏中让孩子感受到缺乏规则引起的不便,感受到规则带来的有序和快乐,在反复的体验中让孩子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促进孩子规则意识的建立。 规则的内化,其意义在于,当孩子想违反规则时,能够预见到违规行为可能带来的不愉快后果,以及遵守规则可能带来的愉快结果,从而有意识、自觉地表现出遵守规则的行为。 ○如何把握规则的度 规则或自由的度到底应该如何把握,这是令很多家长困惑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孩子应该拥有哪些自由: 有选择对什么感兴趣的自由; 有选择空间的自由,选择独处的自由; 有支配自己东西的自由; 有选择穿哪件衣服的自由; 有提问的自由; 绘画时,有选择给一棵大树涂什么颜色的自由; 孩子应该遵守哪些规则: 不能在公共场所喧哗、奔跑; 别人的东西未经允许不能拿;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的必须等待; 不可以打扰别人; 不伤害他人,不能打人、推人、挤人、掐人; 不破坏环境公物,不随地扔垃圾; 当家长发现孩子什么事情都不敢自己作决定时,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管教过“度”了。过度管教会影响孩子自主性的发展。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强调规则与自由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自由的规则是专制,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混乱。 ○让孩子成为规则的小主人 ●共同制定规则 让孩子与家庭成员共同来制定规则,这样孩子的积极性、自主性才能得到充分调动,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也会增强。 东东爱抱着Ipad看动画片、打游戏,一玩起来就没完没了,妈妈特别担心他的视力。而且东东马上要上小学了,这个坏习惯影响了学习怎么办? 爸爸妈妈这样做: “妈妈很喜欢看手机,经常忘记提醒自己休息。我发现你也很喜欢看Ipad。这样对视力非常不好。你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妈妈问东东。 “我们可以相互提醒!”东东说。 “怎样提醒比较好呢?”爸爸问。 “我们玩之前先设15分钟闹钟怎么样?让闹钟来提醒我们。”妈妈建议。 “那看完15分钟还想看怎么办呢?”东东问。 “休息10分钟后,可以再看15分钟。”爸爸说。 “太好了,能玩两次!”东东说。 “如果我多看了就减少我第二天看手机的时间。”妈妈说。 “我也是!”东东肯定地说。 爸爸妈妈和东东击掌确定达成了一致的意见。 建立规则后,全家人都要严格执行。每天违反规则的情况要记录下来,每周公布一次。帮助孩子形成这样的观念,规则是大家都要遵守的,不遵守的话会被记录下来,而且会有相应的处罚。 通过平等协商共同制定规则是个很棒的选择,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改掉不良习惯,还能让他感受到被尊重。这种经验对他与同伴的交往来说也是非常宝贵的。 ●自然后果法 当孩子有过失行为的时候,家长不用去限制孩子的自由,而是用过失行为产生的自然后果让孩子体验到约束自己行为的重要性,从而让孩子下决心不再出现类似的过失行为。自然后果法能帮助孩子内化规则,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5岁的辉辉和小伙伴在客厅里搭积木。突然,辉辉趁着皓皓不注意,一把推倒了皓皓正在搭的大桥,皓皓一看都急哭了,大叫起来:“你赔我的大桥,你赔!我不跟你玩了!”小伙伴们听了皓皓的话,也都不愿意与辉辉一起玩了。 爸爸妈妈这样做: “妈妈,他们都不跟我玩了……”辉辉跑过来,难过地抱着妈妈说。 “他们为什么不跟你玩呢?”妈妈问。 “我把皓皓的积木推倒了。”辉辉说。 “嗯,皓皓肯定很难过,很生气。小朋友都觉得你做错了,所以他们都不跟你玩了。”妈妈说。 “但是我想跟他们一起玩。”辉辉说。 “那你去向皓皓认个错。”妈妈说。 “我再也不推倒别人搭的积木了。”辉辉说。 被孤立是辉辉不遵守规则产生的不愉快后果,让孩子体验自然的后果,这比父母直接的训斥甚至打骂更能让孩子体验深刻,铭记于心。下次跟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辉辉就学会了遵守游戏规则,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再破坏别人的游戏成果了。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以身作则,榜样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彤彤和小伙伴玩飞行棋。在玩之前,大家商量好了,轮流掷骰子,按照骰子上的点数来走棋子。彤彤看见自己的棋子走得很慢,心里特别着急。她使劲一掷骰子,却掷到了最小的1点,这下彤彤干脆不遵守游戏规则了,说“不算,我要重扔一次!”小伙伴们不同意,彤彤就气呼呼地说:“我不跟你们玩了!”然后赌气走了。 爸爸妈妈这样做: 平时经常和孩子玩一些竞争类的游戏。在游戏开始之前,家长和孩子先设定规则:如果谁输了,输的这一方暂停一次,让对方多玩一次。家长在输了之后,把内心的想法表达给孩子听,“哎呀,我输了!我真想重来一次。可是刚才定好了规则,输了就要等待,那好吧,我等一会儿,你再玩一次吧!”“这次输了也没关系,也许下次我就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