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17)04-0481-11 旅游消费方式的多元化带来旅游要素集聚模式的转变[1~4]。Porter认为旅游要素间的关系,主要为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有机协同关系,由此而形成的“竞合”网络是旅游产业要素集聚的关键[5]。旅游综合体作为旅游要素集聚的新模式,学者们根据自身的研究,主要从产业融合、土地开发利用、文化创意、核心产业要素等多种角度定义[6~9]。笔者认为在特定旅游地域空间内,建立在一定的自然生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良好的社会治安之上[10],以资源和区位比较优势为基础,集聚传统旅游发展要素与新兴旅游发展要素,形成的以休闲功能为主导,融合观光、娱乐、购物、会议、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11,12]于一体的内生型旅游产业集群[7]即为旅游综合体。也就是说,旅游综合体是由满足六大要素需求的主导产业及与其相关的产业通过经济、技术联系而形成的综合型产业体系[13],实现了餐饮、住宿、交通、观光等旅游传统要素与娱乐、会展、地产、文化创意、影视、金融、教育、科技等旅游新兴要素的有机结合,并且随着产业要素的不断集聚与更替,综合体内产业链不断延伸扩展,形成的集开放性、互动性和效益综合性于一体的有机体系[14]。它强调旅游产业链的集聚[15],注重通过旅游业及其关联产业要素间的有机集聚、相互作用以发挥整体效益。根据旅游综合体所依托的优势资源以及呈现出来的主导特征可以将其分成主题公园导向型、生态休闲导向型、文化导向型以及乡村旅游综合体4种类型[16],不同类型的旅游综合体在其产品构成、发展模式和集聚要素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截至2016年10月,全国在建旅游综合体项目2 027个,占全部在建旅游项目数量的19.2%;预计总投资52 235.7亿元,已完成投资12 253.2亿元,占全部旅游投资的38.8%。其中,投资额在100亿元以上的大型旅游综合体项目131个,已完成投资3 529.3亿元;投资额在200亿元以上的大型旅游综合体项目45个,已完成投资1 492.6亿元[17]。浙江省杭州市2008年提出建设30多个旅游综合体[18],其中邻近西湖的西溪湿地是其代表,目前形成了集国际酒店集群、精品商业街、湿地博物馆、公共服务设施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是城市旅游要素叠加和城市休闲空间拓展的重要案例,是长三角都市圈旅游体系中的重要新兴要素[19]。本文以协同理论为指导,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系统研究旅游综合体的演化过程、特征和动力机制,以期对中国旅游综合体研究有所贡献。 1 相关理论的选取 20世纪兴起的系统科学为旅游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协同论作为系统科学“新三论”之一,主要解释系统通过内部要素间的协同作用从无序到有序结构转变的机理和规律[20]。协同理论以序参量描述系统的有序程度,在系统协同运动中存在着许多控制变参量,序参量(P)是协同运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控制变参量。可以表示为:
式中,P表示系统序参量,第i个子系统的序参量为
(i=1,2,3……n)。 序参量支配着子系统的行为,主宰着系统演化过程。随着序参量不断变化,当系统接近临界值(TC)时,子系统间形成的关联逐渐增强,当序参量达到“临界值”时候,即P>TC时,系统发生变化,则需要序参量重新运动,以再次达到平衡状态。 参考相关研究成果[21-27],旅游综合体可看成是由核心旅游子系统、关联旅游子系统和辅助旅游子系统组成的一个多要素、多层次、非平衡、非线性的复杂开放系统(图1)。其中,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食、住、行、游、购、娱”等产业要素构成核心子系统,为核心子系统服务的上下游产业要素构成关联子系统,为系统提供支持和保障作用的相关要素构成辅助子系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促使系统不断成长,并具有新的整体功能。 旅游综合体协同系统体现的是新兴旅游要素的有效集聚,有别于传统产业要素集聚特点(表1)。与传统旅游景区要素有效集聚模式不同:一是集聚要素的不同。传统旅游景区更多地集聚了传统旅游要素,旅游综合体更多地体现集聚了新兴旅游要素。二是演化路径的不同。传统旅游景区更多地遵循探索、参与、发展、停滞、衰退或复兴等规律,旅游综合体演化路径更多地表现出“集聚-共生-融合”,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过程。三是企业联系的不同。传统旅游景区的企业关系更多地表现为竞争、合作并存的优胜劣汰关系,旅游综合体的企业关系更多地表现为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根据系统集聚要素、集聚业态、旅游吸引物和公共服务等演化特征,可将旅游综合体的演化过程分别对应到以下3个阶段(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