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球变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发展科学问题的思考

作者简介:
朱诚(1954- ),男,安徽歙县人,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2573H),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变化与第四纪环境考古,E-mail:zhuchengnj@126.com。南京 210023;姜逢清,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11;吴立,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芜湖 241002;曾蒙秀,贾天骄,周生路,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 210023;宁越敏,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上海 200241;于军,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南京 210018;冯学智,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 210023

原文出处:
地理学报

内容提要: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必由之路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国策。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如何科学评估并预测气候变化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阐释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和适应模式,进而提出适应全球变化的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策略,是中国城镇化发展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长三角位于中国地势第三级阶梯的海岸带,海陆交互作用显著,是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剧烈相互作用的典型区域。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气候效应最强,水旱灾害、地面沉降、海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对长三角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目前尚未作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制约长三角的发展,长三角地区的城镇格局将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影响?对该问题的回答是中国城镇化发展必须解决的难题,将直接决定中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事业的成败。因此,开展长三角城镇化发展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对策研究,可为国家制定快速城镇化策略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理论方法和科学决策依据。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7 年 05 期

字号:

      1 国外城镇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进展

      城镇化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非常复杂。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城市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温室气体的汇和源。例如,城市是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来供热制冷时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地,超过90%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城市[1]。城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景观的一种物理转变——是人类作用于地球上的一种强大而不可逆转的影响因素。许多与全球变化有关的最重要、最明显的改变往往发生在城镇地区。超过一半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镇地区,未来人口增长的90%以上很可能会集中在城镇区和贫困国家,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口主要集中于城镇区对人类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由于背负着与经济增长、城镇面积扩张等相关的许多问题,城镇也面临着越来越剧烈的危机。上述问题反映了城镇化和全球环境变化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国外的部分学者在城镇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Seto等在国际上诸多知名期刊发表了多篇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论文[2-4];Solecki等发表了《当前是城市化科学发展的时代》论文[5];Trusilova等[6]研究发现,在过去20年欧洲很多地方植被用地向城市用地的转变,导致不透水地表面积增加,植被覆盖面积减少,人工热源增加,最终导致气候变化——城市用地每扩张40%,将导致某些地区热效应指数增加至原来的两倍;Kishtawal等[7]研究了城市化发展对印度季风区降水量的影响,发现在季风季节印度城市地区的暴雨出现频率呈日益增加趋势,极端暴雨事件在城市和乡村地区的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而在城市区这种上升趋势更加明显;Misra等[8]研究发现,恒河地区潜水面正在以平均每年0.2 m的速度下降,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温度上升2~6℃,使得降水量减少高达16%,降水量的减少也导致地下水供给量减少为原来的50%。

      德国学者构建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社会系统应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模式,提出适应全球变化的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策略,Roberto[9]曾从4个方面研究全球变化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首先研究的基本框架是以城镇系统导致全球环境变化的过程开始;其次研究全球环境变化是通过哪些具体途径影响到城镇系统;第三,一旦上述途径和交叉点被查明,该框架则揭示了城镇化与城镇系统产生的相互影响及其响应;最后,该框架集中于城镇系统和全球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的后果或反馈过程。这4个方面从全方位的角度认知和揭示了城镇系统和全球环境变化过程之间动态化的、多元化的和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个基本框架从不同层次的基本流程到过程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可描述如下:①城镇区域和全球环境变化(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生物物理)层面之间的相互作用;②跨时间和跨空间尺度的方法;③跨区域和跨时间的并行计算和比较研究;④不同参与者和城镇地区基于复杂动力学网络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全球变化背景下长三角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应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

      长三角是世界公认的六大城市群之一[10](图1),是中国接驳世界经济体系的首位门户区,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龙头和深化改革的前沿阵地。国务院[11]2008年《关于进一步发展长三角的指导意见》中确定:“将长三角扩大到两省一市,即江苏、浙江两省和上海市”。这里人口密集,财力雄厚,城镇广布,文教昌明,是中国唯一一个从古代到近现代持续不断的保持高水平发展的发达地区,也是中国目前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统计数据显示[12],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1.947万亿元人民币,而长三角江浙沪三省市面积21万,人口1.3亿,GDP为10.8845万亿元,长三角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10%的人口,创造了21%的GDP,平均每平方公里GDP产值0.52亿元。2015年全国人均GDP为7500美元,江苏省人均GDP已达13200美元。在这片中国最富庶的土地上,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家在这一地区落户,集中了近半数的全国经济百强县,也是海港建设最多最快的地区。长三角地区既是中国经济发达区,又是自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强烈区,面临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引起的各类环境生态问题。根据多年研究,笔者认为在全球变化背景下长三角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今后应注重研究以下几方面问题:①海面上升;②极端气候事件;③道路拥挤交通事故增多;④人口剧增;⑤造陆作用减弱和海水倒灌;⑥地面沉降;⑥环境污染;⑧雾霾和PM2.5加剧;⑨核电站隐患。

      (1)海面上升:从IPCC(2013)公布的全球海面上升速率[13]看,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长三角地区海面上升最为显著(1978~2007年为78~115 mm)。

      

      图1 世界公认的六大城市群[10]

      Fig.1 The world's recognized six urban agglomerations[10]

      (2)极端气候事件:长三角现代极端灾害事件显著。2013年10月,受台风“菲特”的影响,浙江余姚市70%城区被淹,全市79个降雨量监测点中有39个超过500 mm,24小时降雨量和姚江水位当时均创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纪录。2016年6月23日江苏阜宁龙卷风导致98人遇难,引起国内外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