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怎样看中国书法:历史回顾与未来去向

作 者:
毕罗 

作者简介:
[意大利]毕罗

原文出处:
书法

内容提要:

06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17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本人关注中国书法实践和书法史研究将近二十年之久,从一九九八年第一次来中国留学以来,一直坚持练习书法,并将书法史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我刚开始对书法感兴趣是因为觉得用毛笔写的汉字非常漂亮,因此很想学会写毛笔字。所以在意大利很早就开始跟中国书法老师王承雄先生练毛笔字,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虽然可能在实践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但也总是将练习书法当作最理想的学习中国文化的方式。而在开始学习书法后不久,我就感到书法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其中的确有许多值得研究探索的现象。因此自然而然把学习书法当作一个汉学问题来对待,所以慢慢地开始研究起书法史来,特别是有着诸多经典的中古时期的书法史。在这若干年的学习过程当中,我不得不面临西方人如何理解释解说书法的种种问题和困难。从一开始我就发现西方学术界,包括汉学界在内,几乎对书法的方方面面都显得非常麻木。因此,我不得不考虑来中国专门研修书法,我先后在中国美院、浙江大学留学了三年,后来在意大利担任大学教育工作以后,也经常来中国,我一直跟中国学者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与以往不同,在今天全球化的世界里,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可以在相对便利的条件下自由流动,不但可以跟别的国家的人有平凡的往来,而且可以进入到以前普通人很难进入的诸多文化圈里。为了充分利用全球化给我们营造的良好条件,我认为国际文化交流还需要『更上一层楼』,把具有更深含义的种种文化现象引入到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上来。我认为书法就是其中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可是,从以往和目前西方对书法的态度来看,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为了引起更多的关注,我在本文中大致介绍西方人对书法的了解情况和历史状况,旨在提醒大家国际文化交流和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关注并不是在今天全球化时代才开始的,其源头和我们人类这个物种一样长久,只不过历史中好多现象很快就会被遗忘了。

      一 毛笔字和书法都能叫做CALLIGRAPHY吗?

      

      

      

      不管在汉学界、大学界还是文化界,目前西方社会有一个很别扭的现象,基本上把凡是用毛笔写的字都叫做英文中的『calligraphy』(来自希腊语的『美丽书写』一词),好像只要带有毛笔痕迹的汉字都可以被当作是审美标准很高的形体符号。再加上汉字这种特殊的文字符号给很多人带来的神秘感,这十几年来汉字文身在西方越来越普遍。也许这种现象是从运动员中开始流行起来的,我们在二○○四年六月份意大利时尚杂志GQ的封面上,就可以看到当时国际米兰非常有名的球星克里斯蒂安·维埃里(Christian Vieri,一九七三—)在右胳膊刻着几个简陋而无意义的汉字:『恒氏和雷心』(好像从左到右书写)。无疑这是对汉字没有一点概念的人随意从某个模板仿效了什么图像后刻成的形态。(图一)类似的例子多得不可胜数,本人在意大利的一个好朋友也从事文身工作,曾经特意向我请教如何用汉语拼写常见的意大利语人名,以免『乱刻图案』(他的原话)。当然随着网络的发达,许多印刷体很快流传到全世界,不再像以前那么难找。虽然文身时还会出现有趣的倒刻现象(图二),毕竟字体规范程度还是有所进步了。而且,在文身的同时,汉字也成了一种独特符号,特别在室内设计和家具设计中得到了相当的普及。(图三)不过,这种兴趣目前只能叫异国风情而已,甚至在比较恶心的情况下还造成了文化误认和侮辱。有一个例子是把著名的《神龙兰亭序》前四行印在了餐具上面,完全无视作品本身的价值和含义(图四)。实际上,这种异国风情的好奇感在任何国家都有存在,中国也不例外。从不可胜数的服装上乱拼的拉丁字母和更为壮观的雕塑等种种现象可以看出,很多人觉得,凡是国外的文化图形符号总会带有一定的魅力。这种趣味在我看来也很正常,可以理解为一种单纯的兴趣。问题是当这种现象长期停留在一种单纯的兴趣,而不能转变成更高的文化兴趣的话,那么它其实也就贬低了那个文化传统,不但将之简单化了,而且也可能缩小了其流传范围。我认为学术界必须对这样的现象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就中国书法而言,虽然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但是西方汉学界对它的关注却非常之少。这里就涉及到学术连续性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现象,尽管会觉得似乎是第一次遇到某种问题并对之进行研究,但其实我们不能忘了我们不是突然来到这个世界的,在我们之前很有可能已经有人关注过同样的问题,哪怕做得不如我们深刻,但至少我们需要承认是在一条漫长复杂的路线上,我们必须弄清它的来龙去脉,以更好地继承和避免以前的错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