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逻辑在先”的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视界的出场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成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出处:
哲学动态

内容提要: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实现西方哲学史上“逻辑在先”思维范式转换和历史观变革的积极成果。马克思与恩格斯指出意识是物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反映,只有诉诸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把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这一人类历史的发源地,既看作考察历史规律的时间—历史起点,也看作考察历史规律的逻辑起点,进而只有在现实物质生产过程的内在运行机制中把握生产方式的演变规律,才能呈现人类历史进程的真相和世界的确定性,从而从根本上破解人类自由之谜。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7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0

       学界的传统理解往往指认历史唯物主义在如下几个维度上实现了方法转换而呈现出其本真精神:其一,马克思与恩格斯把哲学探讨的前提和对象由社会意识转向了社会存在;其二,马克思与恩格斯把人的活动本身的定位,从直观或思辨抽象活动层面转变为实践活动的高度;其三,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从先验抽象的人转向了现实的具体的人;其四,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实现自由的途径上,由社会改良、上帝救赎或个体理性自觉转变为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等等。毋庸讳言,上述视角的解读的确把握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部分特征,但只要我们在深入了解西方哲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深度解读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基之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哲学文本,就会发现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变革的实质,根本上体现为对植根于西方传统哲学中的“逻辑在先”思维范式的消解和超越,而这又是马克思与恩格斯通过对“意识何以没有历史”的系统追问来实现的。

       一、西方“逻辑在先”思维范式的实质及其现实困境

       从诉诸自在的理念实体来把握世界的确定性,到诉诸自在自为的绝对精神来实现自由,这构成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时所面对的传统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因为在西方主流哲学传统视域中,一个占支配地位的致思路径认为,哲学作为安顿人类心灵进而使人类免于惶惑与不安的活动,其最终旨归在于真正把握住世界的确定性,而世界的确定性则存在于绝对之中,亦即只有在瞬息万变的现象世界中切实把握住绝对与永恒,才能寻求世界可靠性的依据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这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哲学的历史是发现关于绝对的思想的历史,而绝对就是哲学研究的对象”①,因此把握绝对便成为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命题。而只要追寻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就可以看到,从古希腊哲学家把始基仅仅理解为作为知识对象的“自在的存在”,到基督教以启示的方式开启“自由意志”,到康德以考察并划分理性能力来规定真与善的依据进而达到“至善”,再到黑格尔通过揭示作为自在的“存在”演化到作为自在自为存在的“绝对精神”的辩证过程来寻求绝对与永恒,其致思路径是诉诸“逻辑在先”思维范式,通过预设一个逻辑原点来追寻万事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和根据,以此来寻求世界的根本、实在、绝对和确定性,并最终走向自我意识哲学,这构成了传统西方哲学的基本诉求。

       传统西方哲学在把握绝对时不是按照经验事物之间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来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而是从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的现象存在出发,因而指认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现象而言在逻辑上具有优先地位;确认从事物发展的规律决定着事物本身在产生、演化和灭亡过程,进而具有“逻辑上”的优先地位,去确定事物的存在状态以及把握世界和历史的发展趋势;同时还基于人的认识活动中认识主体的“经验”、“知识”、“思想”、“意识”、“目的”、“情感”、“意志”等对客体认识有一种先入为主地起作用的状态②,从而形成了“逻辑在先”思维范式,认为只有在超验世界中寻求把握世界的逻辑起点,才能为我们把握世界的可靠性找到坚实的依据。这里的“在先”即前提、本质、基础、根据、先决条件的意思。③可以看到,西方“逻辑在先”思维范式的实质,就是预设了一个“应该”,进而把“应该”与现实中的“是”进行了割裂,然后诉诸“是”向“应该”的回归来把握世界的确定性。

       二、对“逻辑在先”思维范式的超越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式变革

       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逻辑在先”思维方式自身的理论困境在黑格尔哲学这里得到了最为明显的体现,就是它仅仅能够作为一种“内在之光的东西”,而无法“变成转向外部的吞噬一切的火焰”;因此马克思则致力于“在自身中变得自由的理论精神变成实践力量,作为意志走出阿门塞斯冥国,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尘世的现实”④。诉诸“逻辑在先”思维范式,不仅无法破解历史之谜,而且必然导致面对现实问题时的尴尬与困境,也即对现实的改变不会发挥任何作用:“如果他们把哲学、神学、实体和一切废物消融在‘自我意识’中……那么‘人’的‘解放’也并没有前进一步”⑤。针对青年黑格尔派不满足于此前哲学家从“应然”出发,“按照自己关于神、关于标准人等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⑥,进而要从西方传统哲学中把人们解放与拯救出来,认为精神、意识、观念是导致人们身处枷锁的原因,认为反抗思想统治就能获得自由。马克思与恩格斯则明确指出,精神、观念是现实社会关系的表现,真实的现实则表现为现实的社会关系状况,要真正超越“逻辑在先”思维方式,必须寻求真正能够改变世界的新的世界观,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视界出场的必然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旨归无疑也在于把握世界的确定性根基,也即通过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探讨而寻求实现人的自由的科学路径。但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自由为一种生存状态,从根本上取决于作为社会发展基础的、人们所处的承载着历史性内涵的生产方式状况,因而只有把握生产方式的演进规律才能把握世界确定性的真谛。为此,必须在考察历史规律时实现深层思维方式的变革与转换,也即考察历史规律时绝不能从预设的逻辑原点出发,而应当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从决定人类历史展开的物质前提出发,把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这—人类历史的发源地,既看作考察历史规律的时间—历史起点,也看作考察历史规律的逻辑起点,进而在现实物质生产过程的运行机制及其内在演变规律中去寻求历史过程的真相,由此才能找到把握世界与历史发展的确定性依据。历史唯物主义所实现的方法转换及其本真精神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取代“逻辑在先”思维范式,把作为人类历史展开的现实客观前提的物质生产实践,看作考察历史规律的逻辑前提,由此确立了破解历史—自由之谜的科学路径以及正确把握世界确定性的客观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确立把握世界确定性以及破解历史之谜,绝不应当从先验的、先在的“应然”这一预设的逻辑前提出发。因为逻辑是现实的反映,“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进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⑦,因此,考察历史进程、破解历史之谜所应坚持的原则,只能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从这一原则出发,马克思与恩格斯系统阐明并确立了全新历史观的首要前提和人类历史进程展开的真正起点。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看来,人类历史的起点并非在于人类开始产生思想,而是表现为人本身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首要标志即“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⑧;因此,只有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才构成人类历史进程展开的时间—历史起点,也才能作为我们考察人类历史规律的逻辑起点。后来,当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时,他便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因而同样把商品作为考察资本主义社会运行规律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由此看来,历史唯物主义从物质生产实践这一现实的也是历史的前提出发来把握世界和历史的确定性问题,认为历史规律蕴含在现实历史的内在运动过程之中,超越了从预设的逻辑前提出发,通过逻辑演绎寻求世界确定性的思维范式,为我们破解历史之谜确立了科学方法论前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