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3-207(2017)06-0111-10 DOI:10.16381/j.cnki.issn1003-207x.2017.06.012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
的排放不断增加。据统计[1],全球
的排放在2002年是400亿吨,2030年将达到580亿吨。面对严峻的现实,各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必须发展低碳经济,才能带来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供应链,在此背景下,也必须将低碳、节能和环保等理念逐渐渗透到业务运营之中,才能赢得发展空间,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目标。与此同时,网购已发展成为消费者重要的一种购物方式。一方面,网购促进了低碳供应链的运作。首先,网购中的销售方不需要建立实体店铺,只需要电脑和网线设备就可以轻松实现商务活动,因而也就消除了实体店铺在经营过程中对能源尤其是电能的消耗,从而降低了碳排放。其次,网购中的购买方可以待在家中或办公室里,做到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网上购物活动,不需要乘车往返于商场进行购物,因此也就消除了乘坐汽车等交通工具对于石油或天然气的消耗,因此降低了碳的排放。最后,网购中电子订单的下达与处理、网上支付减少了碳排放,省掉了纸质的定单和对账单。因此,网购给买卖双方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减少了能源的消耗,降低了碳排放。另一方面,网购带来了大量包装材料的生产,而这些材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利用,因此,在这方面,网购增加了碳排放。另外,很多消费者通过网站了解的商品与真实的商品存在一定的差距,收货后一旦发现商品与自己的需求存在很大差异后,就会退货,这也导致了运输和配送环节碳排放的增加。在上述背景下,低碳供应链和网购必须相互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低碳目标。首先,低碳供应链必须对网购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其次,网购只有在低碳供应链的系统思想指导下,才能整合相关资源,实现超越实体购物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由于面向网购的低碳供应链包含多个节点企业,各节点企业之间通过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业务联系,因此,其具有超网络的多网络叠加特征以及超网络的多准则、多属性、多维、多级和多层的性质,运用超网络模型能对面向网购的低碳供应链进行有效和客观的描述。 目前,与本文相关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低碳供应链研究。Elhedhli和Merrick[2]提出了碳排放和车重的关系模型,模型求解结果表明碳排放明显影响最优结果。杨磊、郑晨诗和纪静娜[3]针对供应链碳排放量和碳价格信息的不对称问题,根据“基准法”的碳配额分配机制,构建了以制造商为核心企业的两级供应链模型,分析了供应链成员的信息谎报行为及其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并运用收益共享契约对零售商的谎报行为进行协调,使供应链绩效达到最优。赵道致、原白云和徐春明[4]从合作减排的角度,构建了基于制造商和供应商的两极供应链微分博弈模型,得到了供应链的最优均衡策略和利润最优函数。陈剑[5]在对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总结的基础上,指出不同回收模式下和考虑顾客选择行为的低碳供应链的运作优化是低碳供应链管理重点之一。Benjaafar S、Li Yanzhi和Daskin M[1]分析了合作减排对供应链碳排放和运营成本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合作减排策略。Gong Xiting和Zhou[6]分析了碳排放交易对生产商产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出了考虑成本最小的碳交易与产出的最优决策。Hsu等[7]从碳管理方面分析了供应商选择应考虑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影响供应商选择的两个重要因素。游达明、朱桂菊和岳柳青[8]针对低碳供应链研发、促销与定价问题,构建了微分博弈模型,将产品低碳度和商誉作为状态变量,综合分析了价格和非价格因素对市场需求的影响。 二是网购供应链研究。朱道立、胡一竑和徐最[9]认为网购供应链由消费者、快递商、网店及其供应商构成,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网购的信息流和资金流,通过快递商实现物流。姚建明[10]在分析网购供应链的资源整合特征基础上,提出了资源整合的主导因素,基于网购供需服务能力的动态协调与均衡的视角,构建了整合决策模型,并提出了模型求解方法。吴义生和白少布[11]针对低碳和网购背景,提出了考虑运营成本最小的供应链设计模型,并从运营和网络设计等两方面进行了应用。姚建明[12]分析了网购供应链资源整合的特征和网购个性化物流服务模式,提出了资源整合的主导因素,建立了整合决策的优化数学模型。 三是供应链超网络研究。超网络概念是由Sheffi[13]最先提出并应用,Sheffi认为超网络是超于现存网络的网络,是“网络中的网络”。Nagurney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超网络研究中心,并与Dong合作出版了第一本超网络专著[14]。马秋卓、宋海清和陈功玉[15]针对多供应商、多制造商和多市场的三级供应链决策问题,以碳交易子网和供应链子网为基础构建了一个超网络模型,分析了产品最优定价及产量的均衡决策条件。田俊峰、杨梅和岳劲峰[16]根据供应链的多层特征,提出了考虑道路交通网络规划的供应链超网络设计模型。甘蜜、闫英和陈思[17]综合考虑了物流需求和交通网络,提出了供应链超网络结构,构建了其优化模型。Masoumi、Yu Min和Nagurney[18]提出了考虑电子商务、多目标决策和时间约束的供应链超网络模型。马军、董琼和杨德礼[19]针对三层供应链超网络,运用风险发生概率及其损失函数描述了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运营中断风险,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供应链超网络均衡模型。王治莹和李春发[20]提出了生态工业链超网络模型,并运用变分不等式描述了各层企业的运营,得出了模型的均衡条件。王莎莎和王志平[21]建立了动态环境下基于移动通信的闭环供应链超网络模型,在该模型中,各层决策者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手段进行交易。模型以各层决策者寻求利益和风险的均衡点作为优化目标,并通过变分不等式理论对该模型进行求解。